「诗学」刘耘华 | 远程阅读时代诗学对话的方法论建构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刘耘华 | 远程阅读时代诗学对话的方法论建构
摘要
美籍意大利裔学者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率先提出的"远程阅读" , 是指借助"长时段"之内大量数据统计所显示的文学外部力量关系来阐发和说明文学之内部因素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原因 。 文章用这一概念来指称"后印刷品主导"时代的一种阅读方式 。 远程阅读时代之"数字人文"所展现的强大能量 , 势必对学术格局造成根本性的秩序重塑 , 学界理应对这一学术境况进行新的阅读伦理及其方法论层面的建构 。 文章以诗学为对象 , 借镜于保罗·利科、弗朗索瓦·朱利安等人的观点 , 尝试建构工作平台意义上的"精神性‘面对面’" , 借此一方面克服框架式"诗学比较"所必然伴随的"非客观性" , 另一方面也为未来诗学的生产和创造提供赖以孕育和滋养的空间 。
关键词:远程阅读时代;后印刷品主导;数字人文;精神性“面对面”;诗学对话方法论

「诗学」刘耘华 | 远程阅读时代诗学对话的方法论建构
本文插图

作者简介: 刘耘华, 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心主任 。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二期 。 感谢作者授权刊发 。
目录
引言:问题的由来
一、重塑秩序:“数字人文”给传统学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远程阅读”的方法论:不同诗学的精神“面对面”
结语
引言:问题的由来
“远程阅读”(distant reading)的说法 , 由意大利裔美国学者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在《漫谈世界文学》一文中首次提出 。 它所针对的是美国学界的主导性批评与诠释模式——“封闭阅读”(close reading , 又译“细读”) 。 莫氏认为 , 后者可谓“世俗化的神学”(secularized theology), 过于严肃端庄 , 而且只钟情于极少数经典杰作 , 以为经典才代表了文学的本质 , 因此将视线集中于经典之“内” , 结果造成对美学品位的解读过于精细 , 对文献语义的考释过于琐碎 。 殊不知 , “世界文学”的精义其实正在经典之“外” , 特别是当经典逾越了国家或民族的界限之后 , 它的一切内涵均将置身于新的系统“关系”之中 , 并终将产生各种层面上的“变异”(invariants)——这是内外各种“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 。 如此一来 , 对于“世界文学”而言 , “遥远的距离”才是“知识的条件” , 它可同时聚焦于文本内的因素(情节线索、主题、修辞)、文本外的因素(文类、系统)及其“关系” , 因此莫氏坚信 , “远程阅读”的雄心壮志(ambition)与离开“文本”的“距离”成正比:“工程愈宏大 , 距离愈遥远 。 ”(The ambition is now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text: the more ambitious the project, the greater the distance be.)“远程阅读”并非直接针对“一手经典”的单一解读 , 而是相反 , 它比以往的“世界文学研究”更加充分地利用小说外部(读者、市场、地域)的数据资料(quantitative data)等“二手文献”来解释“经典”形成的原因和“形式要素”的变化轨迹 。 毕竟 , 是读者(不会精读的群众) , 而非教授 , “造就了小说经典” 。 在五年之后出版的《表·图·树:文学史研究的抽象模式》一书中 , 莫氏进一步以数据图表来展示“长时段”(longue durée)之内“文类”“风格”“情节线索”等小说之“形式要素”的演变、分化及其内外“力量”的相互关系 。 在此书的结尾 , 他指出:“如果要给我所做的一切尝试设置一个公分母(common denominator) , 那我会称之为‘形式(因素)的唯物主义概念’(a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form) 。 ”具体地说 , 就是借助“长时段”之内大量数据统计所显示的文学(小说)外部力量关系来阐发和说明文学(小说)之内部因素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原因 , 在他看来 , 这种系统化的“说明”(explanation)要比对单个作品就事论事的“诠释”(interpretation)更加优越和靠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