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传媒」由一封“退稿信”想到的……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由一封“退稿信”想到的……
「校长传媒」由一封“退稿信”想到的……
本文插图

杨聪老师写在前面的话:
在旧手提的文档里 , 翻到了这篇在2006年前后写的《由一封“退稿信”想到的……》 , 当时记录在“苍南教育智客网”的个人主页上 。 因为做了备份 , 智客网消失后 , 这篇文章一直存在 。 如今发布于此 , 只为我曾经这样想过 。 期待您的赞同或不赞同 , 或会心一笑沉默不语 。
【杨聪专栏】
由一封“退稿信”想到的……
原创作者|杨聪
本文选自杨聪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杨老师随记”, 校长传媒获得杨聪老师授权发布
那年八月份 , 我给《中国教师报》的“杏坛春晓”投了《童年的收藏卡》一文 , 九月初便收到了编辑的回复:
您好!
《中国教师报·杏坛春晓》退稿通知:您的稿件已经收到 , 非常感谢您对本栏目的支持 。 很抱歉 , 您的《童年的收藏卡》写得非常不错 , 可惜已在网上广为传播 , 我也是最早在网上拜读的 , 因此不是很适合在本栏目刊登 。 您可转投其他报刊 。
欢迎您继续为本报本栏目投稿 。 再次对您的支持表示感谢!

礼!
中国教师报 冯永亮
这封退稿信让我有些高兴又有些遗憾 , 编辑说我的文章“写得非常不错” , 这样的评价很能激励人 , 哪怕是编辑的客套话!另外 , 他说此文“已在网上广为传播 , 我也是最早在网上拜读的” , 这也是对文章的欣赏!谢谢他在退稿时 , 还能让我不失望 , 反而读出了一种信心!
后来 , 我把此文投给了《现代教育报》 , 编辑回信说要用 。 没想到只选了三则 , 还是分成三次刊登 , 这样零零散散的 , 让我感觉不甚舒服 , 我自认为这篇文章应该完整地刊登才能体现出我的心思与构想 。 于是 , 我就再次投给《山西教育》 , 编辑看中了此文 , 把文题改为《童心如歌》 , 还为此特设栏目“师生珍藏”……拿到杂志时 , 我又发现刊登了四则 , 有一则被删了 , 这可能因为版面限制 , 也可能因为那一则的内容不适合杂志的定位吧 。
当时 , 我就问自己 , 还要再投吗?文章完整地被发表真的很重要吗?或者说 , 文章写了一定要被发表才是目的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写写投投 , 现在 , 我对此有了以下的看法:写作(如果我的写文章称得上写作的话) , 最为快乐的是体验写作的过程 。 从开始的感悟 , 到构思 , 再到落笔成文 , 乃至回头的修改……这其间的酸甜苦辣 , 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历练 。 尤其让我喜欢的是 , 一篇文章常常就是我的一个创造!文字就是奇妙 , 在自己心灵的操作下 , 一个个一句句 , 连成了段结成了篇 , 变得有血有肉 , 变得有情有理 , 变得可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沟通别人的观点 , 这正是写作的目的 , 正是我所想要的!再说 , 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 记录自己的情感和兴趣 , 这也是在抒写个人的“历史”!至于写好之后 , 有幸被发表 , 那应该是这种目的的一个附属品 , 有 , 当然好;没有 , 也不失望 , 因为我已经得到该得的东西了 。 我知道 , 对我们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 , 如果把发表文章看成写作成功的标志 , 看成写作的最终目的 , 那常常容易让自己失落、失望 , 乃至感觉失败的……
近来 , 我还发现 , 文章的好差 , 的确不是以发表与否来衡量的 。 好文章没被发表 , 可能是作者要么没有投稿 , 要么不知道怎么投稿 , 要么是找不到合适的报刊;也可能是作者原本就不喜欢投稿 , 对此无所谓;更可能是作者投稿了 , 但不对路 , 比如所投的报刊没有适合这篇文章的栏目 , 或者文章比较长 , 可人家的版面只能放1500字以下的 , 等等 。 我浏览过一些报刊 , 发现很多文章都在1000个字左右 , 其实有些也很平常很普通甚至没新意 , 但正是该报刊版面所需要的 。 这让我想起了吃“快餐” , 虽然没什么营养 , 可是很多人需要它 , 于是世界各地到处流行 。 所以 , 此类“快餐”似的文章销量还是不错的 。 这类作者的文章看似一直在发表 , 其实他是在制造文字的“产品” , 有一定的规格和模式 , 发了也就发了 , 至于文章的价值 , 至于文章能被读者记住多少记住多久 , 那就免谈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