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觅踪』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异域文化风情

引言
中山国是连接燕赵(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一带)的一个"千盛"小国 , 但其重要位置却仅次于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 , 中山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权勋》:"中山之国有凤繇者" , 中山国由北方狄鲜虞部落始建 , 共计210年的历史 , 期间 , 这个地薄而人众的"小国"却在短短二百年 , 经历了多次的的跌宕起伏 。
『文史觅踪』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异域文化风情
文章图片
图|中山地理位置示意图独特象征:"山字形"器物
1975年至1993年 , 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平山县三汲乡区域的战国遗址展开了挖掘工作 , 发现并挖掘了数座中山王陵 , 中山国遗址随之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 ,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和豪放不羁的战国风貌 。 其中 , "山"字形器为战国中山国的"山字形"仪仗礼器 , 上部表"山"字形 , 下部两侧分别向内转成镂空回形纹 。 成公墓出土的6件山字形器物 , 每件通高143、宽80、厚0.5厘米 , 重44.6公斤 , 山字形器物体大而重 , 据推测 , 应是插于木柱杆上而立于宫前或王帐之前以示王仪 , 是战国中山国的独特象征 。
『文史觅踪』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异域文化风情
文章图片
图|山字形器物
那么中山国国君为何要用这种独特的山字形器作为其王权的象征呢?这与中山国君、民上下都崇拜山之神灵有密切关系 。 中山鲜虞族是长期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山地游牧民族 , 依托于太行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 可以认为中山国是一个山中之国 。 据《水经注》记述 , 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山国的都城呈现出"以山在邑中"的特征 , 而山字形器非常近似"山中"二字的形状 , 即上部为"山"字 , 下部为"中"字 , 由此组合成山字形器 , 并作为其显示王权的象征 , 同时也反映出中山国国君有较浓厚的崇山观念 。
『文史觅踪』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异域文化风情
文章图片
图|陶俑人拜山体现的崇山观念绝妙文化:珍贵铭文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 , 是指在金属制器如鼎、钟等上铸造或者刻制的文字 。 两种方法的流行时间略有差异 , 战国以前铸铭较为常见 , 战国时期多出现刻铭 , 青铜器铭文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 , 周代时达到高峰 。 铭文记录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 其中包含有不少长篇铭文和古韵铭文 , 学界中有"一篇长篇铭文 , 可抵一篇《尚书》"的评价 , 足可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
中山王墓众多青铜器中 , 带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有四件: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以及兆窆图(铜版) , 除兆窆图文字系用金银嵌成外 , 其余三件礼器铭文皆为篆刻 , 中山王方壶 , 中山王鼎以及中山王圆壶三件器上雕刻的文字 , 共计大约1100多字 。 这样丰富的青铜器铭文实为罕见 , 意义非凡 。
『文史觅踪』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异域文化风情
文章图片
图|中山铁足铜鼎铭文
出于狄非周室宗亲 , 历来甚少获得关注 , 各史料典籍中对鲜虞中山国的历史也鲜有记载 , 中山国亡 , 一代强国的历史也相继尘封 , 这给史学研究上留下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缺环 。 而三件礼器上的铭文对中山国的事迹和世系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 极利于补充史籍 , 纠正历史错误 , 继而印证了《史记·乐毅传》中:"乐羊为魏文侯将 , 伐取中山……中山复国 , 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等确为真实历史 , 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战国中期的历史形势 。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 , 中山国铭文为战国"古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有利于研究者以青铜礼器铭文为切入点 , 融会贯通 , 解决战国文字中悬而未决的谜团问题 。
中山国青铜器铭文作为战国时期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战国中晚期文字逐渐简化的趋势,又展示出在多文化融合影响下兼收并蓄产生的独有装饰美感 , 展现了中山国人的审美倾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