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历史上最公平的选官制:科举制是如何创立的( 二 )
1. 州县考(解试)及省试(礼部试)二级考制
隋唐宋科举中的"举人"与明清"举人"含义不同 。隋唐宋"举人"含"举荐"之意 , 即被地方推举而赴京应科举考试者 。到了明清时 , "举人"是指乡试中试之人 , 也称为"孝廉" 。如清代《儒林外史》中描绘的"范进中举"的故事 , 考中"举人"即有了出身 。
简单来讲 , 在唐朝有志通过科考入仕的人 , 首先得进入官学 , 并通过官学考试获得参加省试(正式科考)的资格 。如没有进入官学 , 则可自行向各地州县官府报考 , 且通过州县考试 , 方能得到进京参加省试的资格(贡生或称举人) 。
取得考试资格后 , 考生名单于每年仲冬(黄历十一月) , 送至尚书省 。礼部命题考试的时间 , 大约是每年暮春(黄历三月) , 因此也被称为"春闱"(闱即考场) 。省试被录取称为"及第" , 第一名称"状元" 。
省试通过 , 只是取得"出身" , 即入仕的资格 , 还要经过吏部的复试后 , 才能委任官职 。与宋朝科举考中即可入仕不同 , 唐朝的科举及第后的吏部复试也相当严格 。即使通过了复试一般也只是授予从九品的低阶官吏 。吏部选官 , 以"身言书判"为试 。需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楷法遒美、文理优长(判词 , 逻辑思维能力 , 且精通法律法令) 。
唐著名文学家韩愈 , 就曾"四试礼部 , 三试吏部不中" 。就是说他四次参加省试方才及第 , 三次参加吏部复试 , 均未通过 , 只好去做幕僚 。后经举荐才入仕途 。
2. "常科"与"制科"
唐朝自太宗李世民以来 , 就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 。因此除了每年举办的科举考试"常科"之外 , 还经常开"制科" , 即由天子下诏 , 亲自考核非常人才 。"制科"的考试科目及时间都是随机的 , 一般是在国家急需某类人才时才会开科 。
"制科"在唐朝最为兴盛 。宋后 , 由于常科制度逐渐完善 , "制科"便开始衰微 。比之"常科" , "制科"在考生资格与考试科目上都有很大不同 。唐初时对应试人几无限制 , 一般士人、已经有出身的(明经、进士及第) , 甚至现任官员均可应考 , 并允许自荐 。
古籍记载 , "制科"科目繁多 , 涉及领域广泛 。如选拔武将的"武足安边科"、选拔治世能臣的"文以经国科"、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才膺管乐科、博学宏词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等 。
由于"制科"由皇帝亲自主持 , 考生来源又包括现任官员及已有进士等出身之人 , 尤其"制科"考试录取的人才不需再经吏部的复考 , 往往由皇帝当场赐官 , 因此"制科"考试竞争激烈 。史书记载 , 制科录取人员很少 , 多则十几人 , 少则一、两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部分史学家认为 , 制科不应归为科举项目 , 而应算作对在职人员的考察、提拔和再任用 。原因在于 , 制科允许在任官员参加 。而在任官员均是参加并已通过常科科举之人 , 是已经选拔出的人才 。但"制科"的初衷 , 确实是为选拔官吏能臣设置的科举 , 虽允许已有功名的人员参加 , 同时也不排除白身之士 。原则上还是公平竞争 。因此 , "制科"确实应归于古代科举的一种形式 。
历史上有关制科的记载很多 , 尤其在历代名人传记中 , 常看到制科中第的记录 。如大诗人白居易进士及第后 , 又参加过两次制科考试 , 均中 。每次中第他的职位便会跃升 。
唐朝有位任过宰相的大诗人 。他曾于进士及第后又参加过两次制科 , 不仅均荣获及第 , 其中唐玄宗先天二年的"道侔伊吕科" , 仅录取了他一人 。这人就是留下"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名句的张九龄 。
参考资料:
《史话》
《隋书》
【『科举制』历史上最公平的选官制:科举制是如何创立的】
推荐阅读
- 亭亭说情感|致生活:如果没有拼尽全力,你凭什么抱怨上天的不公平?
- 福特|盘点汽车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意外,带来了伟大的创意
- 趣头条|“礼让行人”新规惹争议,车主:根本不公平,到底要让到啥程度?
- 社会谈资|“少女人设”都是假象,去掉美颜滤镜后通通现原形,上帝是公平的
- 巴县|重庆掌故丨重庆除了忠县,历史上还有哪些“单字县”?
- 「」战火中出生,海浪上成长,戚继光生平传奇
- ■三国时期出现的乌桓和鲜卑,在历史上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为何历史上对孙太后和朱祁镇一对母子俩褒贬不一
- 「雍正皇帝」雍正在历史上,是一位比较勤勉的皇帝
- 【历史】历史上三个突然消失的名人,他们都是谁,现今是否有他们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