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由市场偏好优化资产结构( 二 )


压力之下 , 可口可乐决定放弃多元化战略 , 并对饮料生产和销售过程进行“垂直整合” , 也就是 , 把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和客服等业务 , 都由自己的部门来做 。 由于过去的特许经营模式中的重要环节——瓶装厂 , 大多数是独立的 , 不受可口可乐控制 , 要他们升级厂房设备 , 并在新产品推广和促销上给予更多配合等等 , 这些独立厂家根本不予配合 。
1986年 , 可口可乐公司开始收购这些瓶装厂 , 比如 , 举债24亿美元收购了两家大厂 。 然而 , 这些收购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 一方面 , 公司负债率上升很多 , 降低信用评级 , 抬高债务成本;另一方面 , 新收购的瓶装厂属于生产型企业 , 资产很重 , 利润率大大低于原来的公司 , 冲击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前景 。 再加上这些业务整合使整个公司的定位变得模糊 , 造成股市降低对公司的估值 。
面对困境 , 可口可乐公司在1986年9月宣布 , 按照“重资产与轻资产的划分”思路 , 将瓶装业务分拆出去 , 也就是 , 将原来的可口可乐公司以“轻资产”定位 , 把瓶装业务打包组成单独的可口可乐瓶装公司 , 让新公司以“重资产”定位 , 并把新公司独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
当时之所以做这样的拆分 , 是考虑到银行和债券市场都偏爱重资产的公司 , 因为重资产被认为是好的抵押品:资产越多 , 发债融资的利率成本就越低 。 相反地 , 股市投资者更喜欢轻资产的公司:越是资产轻但未来收入增长前景好的公司 , 其股价就会越高 。 比如 , 腾讯就是资产轻 , 未来收入高 , 而汽车制造、家电制造就资产很重 。
所以 , 拆分以后 , 可口可乐瓶装公司拥有各厂的厂房等设备 , 资产很重 , 由它通过负债发展 。 而原来的可口可乐公司则拥有可乐配方的知识产权 , 有形资产很少 , 但未来收入流很好 , 就受股市青睐 。
也因为在分拆上市时 , 可口可乐公司把原来全资子公司的51%股权出售了 , 新的可口可乐瓶装公司的负债就不用合并到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 , 不影响母公司的负债率 。
分拆后的表现
那么 , 可口可乐公司分拆效果如何呢?
首先 , 在负债率上 , 可口可乐公司的长期负债率 , 亦即长期债务除以净资产的比值 , 从1986年的42.2%降到分拆后1987年的24.9% , 资本结构立即改善 。 随后几年里 , 通过将其他瓶装厂进一步剥离给可口可乐瓶装公司 , 到1997年 , 长期负债率降低到11% 。
再从盈利角度看 , 可口可乐公司的净利润率从1985年的12.3% , 提高到1997年的21.9% , 资产回报率从原来的11.4%上升到25% , 而净资产回报率从之前的25.1% , 增加到61.5% 。 每股盈利更是从原来的0.22美元上升到1.42美元 。
最后 , 我们拿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对比 , 可以更清楚看到这次分拆带来的变化 。 刚拆分的时候 , 可口可乐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比百事可乐高6.2% , 但到1997年 , 这个差距扩大到29.9% 。
正由于这些改善 , 可口可乐的股价从拆分之前到1997年 , 累计翻了13倍多 , 而百事可乐的股票只翻了6倍 , 完全逆转了拆分之前5年里 , 可口可乐的股票价格落后于百事可乐的情况 。
看到可口可乐的资产拆分效果这么明显 , 百事可乐在1999年4月做了类似的分拆转型 , 让重资产的百事瓶装集团单独上市 。 百事可乐的分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 提高了各项财务指标 。
好多年前可口可乐根据金融市场偏好做的转型 , 巩固了它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 , 所产生的影响至今还在 , 可口可乐还是比百事可乐更受投资者的喜欢 。
今天的第一个要点是 , 不同的金融市场 ,投资者看重的指标和偏好不一样 , 所以 , 公司应该调整资产结构、成立不同分公司 , 去分别迎合不同金融市场的偏好 。 目的是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渠道 。 其次 , 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分拆 , 把固定资产放到瓶装公司 , 由后者去满足债务投资者的偏好 , 去多负债 , 而让母公司资产很轻 , 但资产回报率、利润率和增长前景都很好 , 因此受到股市投资者欢迎 。 结果是 , 不仅股票价格涨得好 , 竞争地位也得到强化 。 最后 ,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是现代公司竞争中的经典案例 。 以往 , 更多是关注它们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 , 但忽视它们的金融策略 。 这里你看到 , 根据金融市场不同偏好得出的分拆策略 , 改变了1986年后可口可乐的盈利水平 , 提升运营效率 , 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 从而在竞争中把百事可乐甩在后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