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五问人造肉:试吃肉感欠佳 能成消费常态吗?|观潮
图片
新浪科技蔡妙娴
近日 , 肯德基和星巴克先后宣布推出“植培黄金鸡块”和“植物肉”食品 。 两家巨头下场 , 消费者的好奇心必将得到满足 。
但横在“新物种”面前的仍有多道坎:口感如何?能否跨越尝鲜实现消费常态?我们为何要吃它?在国内推广又将面临何种困境?……
口感究竟如何?
民以食为天 。 好不好吃 , 永远要摆在首位 。
新浪科技第一时间品尝了星巴克的植物肉新品 。 在这五款新品中 , 三款为植物牛肉食品 , 供应商为去年红到发紫的美国人造肉巨头Beyond Meat;两款为植物猪肉食品 , 来自香港品牌Omnipork 。
图片
图片
植物牛肉食品的共同点在于 , 肉均以肉糜形态出现 , 存在感不强 , 且因为酱味道浓郁 , 几乎尝不出肉的味道 。
不过 , 植物肉这样的说法 , 其实就是用植物为原料模拟出肉的口感和风味 , 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 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口感和风味上 , 如果让人吃不到肉的口感 , 那植物肉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做成肉糜或者肉丁 , 意义可能真不大 。
算门好生意吗?
人造肉分为两种 , 一是用植物原料 , 模拟肉的口感;二是用动物细胞造肉 。 目前 , 国外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 , 国内的Omnipork、珍肉等等 , 都是以大豆、豌豆等为原料制作的植物肉 , 更接近真肉定义的培养肉因成本高昂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
人造肉从去年开始站上风口 , 5月初Beyond Meat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 , 随后股价一路飙升 , 市值一度从38亿美元冲破150亿美元 , 人造肉行业也因此迎来高潮 。 但在国内 , 这种新型人类替代品的认知度远不如国外 。
在肯德基、星巴克之前 , 已经有多家中小餐饮企业和人造肉公司合作 , 但真正唤醒食客 , 靠的还是巨头入场 。
为什么要吃它?
为什么要避免吃肉 , 归根结底是食肉的不可持续问题 。
过去40-50年里 , 肉从特殊节日才能享用的珍贵食材 , 逐渐端上日常餐桌 。 地球上30%的土地用于畜牧生产 , 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15%;生产牛肉更加消耗资源 , 例如一公斤牛肉需要消耗15415升水 。
Beyond Meat创始人Ethan Brown曾解释:饲养牲畜是非常低效的提供蛋白质的方式 , 而在吃掉的动物中 , 只有30%是肉 , 其他都是无用的废物 。 人造肉可以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 , 同时解决气候变化、动物福利、自然资源及人类健康的问题 。
这些问题在专业科学报告中也被提及 。 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2017年的一篇文章写道 , 到2050年 , 全球人口预计超过90亿 , 环境和营养挑战空前 。 与此同时 , 全球肉需求将增加73% , 而满足这一需求需要每年多生产1.6亿吨肉 , 这是地球无法承受的生产量 。
图片
图注:从1960年代开始 , 人类吃的肉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Our World in Data
健康安全隐患也是选择人造肉的另一个原因 。 拿猪肉来说 , 为了提高产量 , 基因改造、注射激素等手段早已不新鲜 , 而一旦爆发“猪瘟”等传染病 , 真肉的安全隐患会更大 。 新猪肉企业Omnipork创始人去年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曾表示:“和真猪肉相比 , 植物肉无抗生素、无激素、零胆固醇 , 而且饱和脂肪低86% , 热量低66% 。 ”
“环保”能打动人吗?
人造肉在美国之所以更有说服力 , 与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不无关系 。
据统计 , 美国肉类消费量在2018年创历史新高 , 人均食用222磅(约合100公斤);而在同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 ,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肉类33公斤 , 这一数字仅为美国消费量的约1/3 。
推荐阅读
- 宇宙印象|史上最快的人造物体:4克航天器被加速到20%光速,通信一次需8年
- 新华社新闻|珠峰“身高”如何测量?技术质量负责人回答五问释疑
- 「央视」遂宁学子肖国梁荣登央视《经济半小时》,讲述“人造太阳”背后的故事
- WeWork一周创投市场丨WeWork估值跌至29亿美元;喜茶跨界卖人造肉汉堡;字节跳动收购百科名医网
- 人造肉GO喜茶、星巴克、奈雪的茶……吃“假肉”将成为健康时尚新选择?
- 材料material顶级论文:盲人的福音?神奇钙钛矿,助力高质量人造眼睛
- 『人造』三星带来这样一扇窗 能为你生产人造阳光
- 『』人工肌肉、人造蜘蛛丝,他将天方夜谭变成现实,多项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 钛媒体APP《科学》杂志:人造“叶绿体”,理论上可将CO2转化为任何需要的有机物
- 切入端午场景,百草味第三款人造肉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