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影响力@文种为何被称作“潮神”,原创


文化影响力@文种为何被称作“潮神”,原创
文章图片
【文化影响力@文种为何被称作“潮神”,原创】编辑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50——
文种为何被称作“潮神”
文种 , 字子禽 , 多数史料记载为春秋末期楚国首都郢(ying今湖北江陵附近)人 , 也有史料记载为鄞(yin , 今浙江鄞县)人 。
文种生年不详 , 被越王勾践赐死于公元前472年 。 这个记载如果准确的话 , 截止2018年 , 文种已经故去2490年了 。
一个仙逝两千多年的人物 , 至今还常被人提起——活在人们心里 , 这说明文种为人处事有独到之处 , 过人之处 , 超人之处 , 值得后人追思、效仿和借鉴——因此完全有必要把文种升华成一位可供顶礼膜拜的尊者形象——永恒的“神” 。 所谓“神” , 就是值得敬仰的贤人之魂——精神人的最高者 。
其实 , 文种早就被民间尊为“潮神” , 只不过知名度没有他发现提携过的“财神”范蠡那么高罢了 。 史料记载 , 文种被尊为“潮神”是在伍子胥被称作“潮神”之后 。 情况大体是这样的:有大功于吴国的伍子胥在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夫差用“属镂剑”赐死 , 裹上牛皮 , 投尸江中 , 漂流入海后 , 吴人敬其忠烈 , 尊为“潮神” , 建庙立祠 , 开始祭祀 。 15年之后 , 有大功于越国的文种被勾践也用“属镂剑”赐死 。 伍子胥、文种两个忠臣能臣死于两个大王所赐的同一把“属镂剑” , 令人感到气恼和不平 。 事实难以改变 , 只有把崇敬精神寄托于虚幻的天地自然 。 《吴越春秋》记载说 , 文种葬后一年 , 潮神伍子胥从海上过来 , 邀文种同去 , 游于江海 , 观察人世 。 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涌潮 , 就是伍子胥和文种两个巨人同时显灵 。 前潮是伍子胥 , 后潮是文种 。 两个潮神以翻江倒海的狂潮和震天撼地的声响提醒世人 , 江湖险恶 , 王者卑劣 , 时世艰难 , 要善于保护好自己 , 吸取他们没有及时抽身的教训 。 民间传说——草民口碑 , 是对历史人物的最高奖赏和最准确的评价 。 既然前人已经把文种和伍子胥并称为“潮神” , 后人应该尊重和继承 。
文种 , 被民间推崇——化身于自然“潮神”之前 , 一直屹立在国家社会政治潮头——堪称弄潮者 。 用“潮神”尊称文种 , 也是对他毕生主要经历特点的真实写照 。 现从以下六个方面略加阐述 。
一是文种当宛邑令时 , 洞察天下大势 。
文种 , 志向远大 , 学识渊博 。 原在楚国首都郢为官 , 因不会溜须拍马 , 被发配到与秦国接壤的边陲宛邑(今南阳) 。 治理经年 , 颇有政绩 , 回郢无望 , 心有不甘 , 决定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 另辟“仕途” 。 如今大家熟知的“文种三请范蠡”故事 , 拙著《范蠡》(199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 2006年再版)已经写到 , 不再赘述 。 这里要说的是 , 文种和范蠡见面后 , 两个人对“国际形势”的分析 。 他俩一致认为楚国东有强吴 , 西有霸秦 , 东北有大齐 , 君主昏庸 , 佞臣得志 , 腥臊并用 , 芳香难近 , 人才流失 , 内政颓废 , 外交失策 , 江河日下 , 民怨升腾 。 “个人出路”在哪?又都谈到吴楚交恶 , 连年战争 , 伍子胥、伯嚭两个楚国能人和齐人孙武均在吴国效力 , 人才济济 , 难以跻身 , 不能去吴 。 越国地处东南一隅 , 偏僻弱小 , 几近荒蛮 , 招揽中原各国人才比较困难 。 若是去越 , 相信会得到重用 , 帮助越国振兴 , 打败吴国 , 有利于楚国 。 于是 , 二人决定离楚去越 。 此后的兴越灭吴实践证明 , 他俩人生选择的战略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
二是文种在越国当客卿时 , 站在历史高度为范蠡说情 。
公元前502年左右 , 文种和范蠡 , 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越国首都诸暨 。 文种因是楚国县令出身 , 马上就受到了越王重用 。 范蠡是草根 , 年轻稚嫩 , 不仅没有被青睐 , 还遭到颇有权势的大夫石买排斥 。 石买对越王允常说 , 范蠡一路走来 , 并没有“出售”给诸侯 , “无因自致 , 殆非真贤” , 唯大王察之 。 允常犹豫之时 , 文种为范蠡说情 , 对允常说 , 成大功者不拘于俗 , 论大道者不合于众 。 唯大王察之 。 允常听文种这么说 , 折中处理 , 给范蠡一个“调研员”的名分 , 让范蠡到越国各地进行考察 , 熟悉国情 , 了解民意 , 然后再适情安排 。 文种作为范蠡的引路人 , 不顾当朝重臣石买反对 , 不看越王颜色 , 站在历史发展趋势、君王用人之道、人才成长规律的政治高度上为范蠡讲话 , 站在大功、大道的理论高度上为范蠡说情 , 其识人眼光、说理层次令人敬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