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长史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

汉末三国时期的“汉中”地区 , 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 , 在那段激荡的历史年代 , 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传说及名胜 , 是汉末三国时期魏、蜀两大集团倾尽全力在益州地区争夺的主战场 , 被后世称之为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 那么 , 为什么汉中地区在当时如此重要呢?笔者结合相关史料及文献中的记载 , 对古汉中地区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
司马长史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
文章图片
“汉中”一词的由来;
“汉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早期 。 据《史记·秦本纪》中的记载 ,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 , 秦国的国君赵驷率部攻打楚国 , 秦军一路势如破竹 , 略其属地六百多里 。 战役结束后 , 秦惠文王为了方便管理攻占的土地 , 在该地设置了汉中郡 。 这即是“汉中”一词出现在史料中的最早记载 。
据唐代的《括地志》载 , 初设汉中郡的治所 , 位于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以东的南郑县 , 该地正好处于汉水的中游 , 所以 , 以水、地为名 , 取名为“汉中” 。 汉中郡初始的地域非常广 , 其辖境除了如今陕西省的汉中、商洛、安康等三个地市之外 , 还包括了湖北省十堰市及甘肃省陇南、宝鸡等地市的部分地区 。 由此可见 , 汉中郡最初的地域 , 相当于如今的一个省级单位 。
司马长史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
文章图片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 , 汉中郡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 , 治所及辖境在两汉时期曾出现过多次变动 。 西汉时 , 汉中郡的治所移到了如今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 西汉武帝时期的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 汉中郡划归益州管辖 , 至东汉时 , 汉中郡治所又移回了南郑县 。 此外 , 汉中郡的辖境也在两汉时期逐渐萎缩 , 至汉末三国时期 , 其辖境已经变为了如今的汉中市地区 , 即夏、商、周时期的“褒国”全境 。 汉中地区的地貌及水系;
北魏时期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水经注》中 , 以汉中地区的古沔水为线索 , 按照该水系的源头、流经地域及沿途的人文、地理、经济、民俗、古迹等各方面 , 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记述 。 据该书载 , 古沔水的源头 , 即是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玉带河” 。 关于这一点 , 也在清光绪年间的《宁强县志》 , 及近代的《辞海》中也得到了证实 。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 古沔水由于其流量、流段的不同 , 在后世史籍的记载中也有所不同 。 据《汉书·地理志》载 , 古沔水以褒河为第一个分界点 , 褒河以上流段为“沔水”;安康是第二个分界点 , 即褒河至安康之间的流段为“汉水”;安康至长江入口处的流段为“汉江” 。 一条水系分为三段 , 其实总称仍旧是“沔水” 。
司马长史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
文章图片
古沔水在汉中地区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 , 再加上秦岭与巴山两条山系的环绕 , 使得汉中地区形成了一处 , 西自如今的汉中市勉县的武侯镇起 , 东至汉中市洋县的龙亭镇止 , 全长约一百一十多公里的狭长的平原盆地 。 该盆地南北最窄处约两公里 , 最宽处约二十五公里 , 平均海拔五百米左右 , 是汉江流域最大的盆地 。
汉中地区气温适宜 , 水量充足 , 耕地集中 , 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产量非常高 , 而且 , 该地域还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 。 所以 , 汉中地区不仅是一个环境优美、物产富饶、资源丰富的宜居之地 , 还是汉末三国时期 , 一处条件非常优越的屯军备战之所 。 汉中地区的古道及关隘;
汉中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 使得该地成了一处古道纵横、关隘重锁 , 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及战略价值的地域 。 据《三国志》载 , 曹操曾将汉中地区称之为“天狱”、“独守之国” 。 自夏禹至两汉时期 , 汉中地区共有六条古道 , 其中 , 南通益州腹地蜀川地区的有两条 , 北通关中地区的有四条 。 这六条古道形成了汉中地区涉外的重要交通枢纽 , 是陕甘与蜀川之间进出的咽喉重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