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能高效率的读书

输出才能让阅读更高效。
从小到大,课堂里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所有知识喂到嘴边,学生们就一起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背英语、背公式……然后考试的时候就套一套,默一默。从不会将所学知识和问题相结合起来,颇有一些象牙塔里做学问的感觉。
等到出了校门,才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和现实脱了轨,不知道怎么办。这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的误区。
其实学生们首先需要的是发现现实中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求解答。这样读书才会成为一种寻找答案的方式,随后再利用得出的结论去处理问题。这才是一种真正高效的读书方式。
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通过89条效率专家亲测有效的读书技巧,详细介绍了如何高效能阅读。这些技巧既能够让不喜欢读书的人开始对读书感兴趣,也能够让职场人士的竞争力提到提升,十分实用。
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研究所经济科研究硕士,后来进入知名广告公司工作,专门从事饮料和食品的品牌宣传策略规划。现在他是艾回娱乐股份公司(AVEXENTERTAINMENT)品牌策略部门市场调查室的课长,主要负责艺人的品牌赞助、市场调查和订定公司日程计划等工作。可能,你会有所怀疑,这样的他能给出什么样的高效阅读建议?看下去就知道了。
原尻淳一给出了我们这样一个阅读主线。
怎么样能高效率的读书
(原尻淳一《高效能阅读》阅读流程)
接着就来说一说这五个部分。同读书一样,你也可以选择直接跳到你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阅读。
1、驱动读书首先最主要的就是读书的驱动力,一种是带着问题的好奇心寻求解答,另一种是自己的兴趣使然。
这部分的建议主要是帮助不爱看书的人,让他们开始对读书有兴趣,将他们转变为“读书体质”。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引发自己的兴趣,如搜索作者的趣闻轶事,先听作者的讲座,参加读书会之类。
比方说,就算你不关注任何日本作家,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石黑一雄,你会不会有兴趣想要去读一读他的书?每次诺贝尔文学奖都陪跑的村上春树,他如何看待这个奖项,他的作品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会不会有那么几分想要看一看?
总之就是如果自己对书不感兴趣,就围绕其周边来开发自己的兴趣,从而调动自己读书的胃口。
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必通读全书。很惭愧,这是我至今还没有改掉的缺点,大概是自己有始有终的心态在作怪。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一本书都从头读到尾,一字不差,那也太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了,况且每一本书也不是从头到尾都是精华。所以读一本书,只要汲取对自己有营养有帮助的部分就可以了。
2、读书技巧阅读一本书,不需要通读,也不需要每个部分都匀速地去阅读。重点部分可以反复阅读,非重要的部分则可以扫两眼就过去。这也要求了我们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即书中的精华。
目录是类似于大纲的存在,先翻一翻目录会对整本书有个最基本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想要优先阅读的内容。
在日本,大部分商业书籍的作者都会在书中以黑体字形式标记想表达的重点,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最快得到重点的方式。国内,我读的书还不够多,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形式。不过一般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标题和首尾段落得到重点。
得到重点之后,就是标记和笔记。通过便利贴或是荧光笔来提醒自己重要的部分,在旁边就写上对自己的启发,这是会读书的人都会做的一件事了。
3、体系阅读这是给予我启发最大的部分。主要是针对职场人士的阅读建议。这里要介绍两个概念: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
垂直型阅读:“是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
这种阅读方式会让我们成为专才。比方说,本书的作者原尻淳一就是在阅读了百余本关于读书术的书籍之后,才写出了这样一本包含其亲身经验的《高效能阅读》,无疑他就是高效阅读方面的专才。
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和发展的需要,有体系的去阅读同一类书籍,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反思自己,也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绝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提升自己。
水平型阅读:“是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
这种阅读方式会让我们成为通才。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方面的都看一点,什么都会一点知道一点,却不精通。有时候阅读这些“课外”书籍也是必要的,因为它们会为我们自身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
原尻淳一建议将读书的七成投资在垂直型阅读上,两成给支持垂直型阅读的参考书目,一成给未知的书籍。这样能够保证我们的知识储备。
4、建立知识库得到了知识,就要把这些知识存档起来。
首先是存档什么样的知识。原尻淳一给出的一种方式是:将知识分为三类,分别为“菜谱信息”“食材信息”“装盘信息”。每一种分类的比喻都很形象,可以理解为方法论、素材和形式。妈妈们都会积累自己的食谱,我们也要积累自己的知识食谱。
接着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存档。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给出了很多建议,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比如剪贴簿、读书卡、照片、日记、网盘云端等等。
建立知识库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为因为很多人可能会有自己的知识储备,但大多杂乱无章,其实可以活用分类及标签等来让整个体系一目了然,更有条不紊。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很庞大的过程,但绝对是必要的,日积月累就会是宝贵的财富。
5、总结输出总结输出说的主要是非虚构类书籍,毕竟这些可以更好的化为己用。
看再多的书,得到再多的知识和经验,不去总结出来、不去实践也是无用。所以我们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就应该将所得投入实践,以改进自身。知行结合,才能够让我们更上一层楼。并且,我们可以以著书立说为目标,用所学和经验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独门秘籍。
就如原尻淳一,他根据自身多年的读书经验和自己的工作反思,总结出了一份关于营销的资料。这份资料就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肯定,也让他认识到了输出的重要性。
所以,每阅读一本书,就把它当做是自己将来那本书的原料吧,为自己的输出服务。
其实这样读书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因为在总结输出时,我们也许还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阅读书籍来解决,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开头——带着问题去读书。
怎么样能高效率的读书
其实最开始为什么读书?无非是想从中得到启发和愉悦。小说散文诗暂且不谈,非虚构类的指导用书,我们既是带着问题去看了,那么自然以一种高效的方式阅读完毕才是最好的方式,这样也才能够快速上手,改进自身的不足。
牢牢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也有利于我们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更好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在这个谁都可以发声的时代,我们每一次使用社交软件实际上都是自己的一次输出,所以何不让自己的阅读化为输出的养分,使其更加高质量?
原尻淳一的这本《高效能阅读》虽然里面有一些建议是只能在日本实现,但大多数建议还是不分国界的,而且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实操性。推荐想要高效阅读的朋友们去读一读,让自己通过每一次的读书都更好一些。
Ps:我的一些关于读书的小贴士
1、APP晒书房。新买的书,扫描一下书的二维码,就可以录入进自己的书房。这样自己有多少书就心中有数了。
2、APP涂书笔记。拍照选择想要摘抄的部分,可以转化为文字笔记保存。
3、APP印象笔记。通过它保存有用的素材,支持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步。就不需要再额外整理到电脑上。
■网友的回复
如何做高品质的读书者
【怎么样能高效率的读书】 很多同学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书,有些人一天能读 50 页,有些人读 100 页,可大学期间按照清单读了 200 多本书,却没有感觉到读书的价值体现出来。
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有效地读书?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个人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低品质读书的原因 ◆
? 为了读书而读书
首先,用多少本书来形容你读书的经历,这种思路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如果认真读到书里,是完全不会在意今天读了多少页书,今年要读多少本书这些问题的。带着今天看了多少页这种心态读书,焦虑而刻板,很难真正把书读进去。
况且我们读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从书中获取知识,帮助自身成长,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不是为了在书单后的每一项打上勾,证明自己已经看过,用一个勤奋坚持的姿态给自己打上 “心理安慰剂”。
? 没有系统书单,混乱地读
一些人是在无穷的信息中找到一份书单,然后机械地朝着书单上的每一项,一本本看下去。或者哪天心血来潮,看到哪本书蛮感兴趣,书名不错,封面不错,看到书评合胃口,就买下。甚至更多人是为了消遣,心情烦闷了,买一些鼓舞的 “鸡汤” 求安慰;无聊了,买一些快餐品进行消磨时间。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确实读了一些书,但是读的东西信息杂乱,不成体系。回过头来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读到了什么,更别提把书上的东西学以致用。
? 不做读后思考,读完就丢
最后的一点就是,我们读而不思。读完一本丢一本,顶多在书中一些有感慨的句子下面画画线。我们看似认真地读完了一本书,却无法真正汲取一些东西,变成自己的有效价值。一个劲儿地输入,却不能有效地输出。
那么针对以上三点,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读书呢?
◆读书目的论 ◆
需要什么就读什么。
我们要知道读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高我们自己,是根据我们的需要而读的。
首先读书前要思考我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为了什么?
比如,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了困扰,那我们就要想是什么事情让我们产生了困扰的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我们该如何解决改善?
经过思考,我们会得出结论,比如不懂人性,或者不会有效沟通,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情商不足等问题,针对需要,我们就可以列出以下书单:《高难度谈话》《贝克》《人性的弱点》等卡耐基全集……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建立我们所需要的书单,针对性去读。
◆有效建立书单 ◆
下面我就介绍两种建立书单的分类法:
? 根据需要
刚刚在前文中提过,根据自己的问题与需要建立书单。根据自己的需要系统读书,还可以细化为工作类(对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帮助的)、生活类(增强生活技能的)、个人管理类(时间管理、GTD 等等)。
总有计划外的事情会出现,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不是吗?我们都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做计划与安排时,我们通常不会排得过满,因为过满的计划一定是会因被打乱而失败的。这部分的列表是空白的,用来为还未出版的书或者突然闯进我们视野的好书做准备的。
? 根据作者建立链接
我十几岁时读《挪威的森林》,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名词都让我好奇:Beatles、菲茨杰拉德、塞林格...... 这些人是谁?为什么要写到书里?书里的人为什么这么热衷这些音乐家或者作家?我就不禁想要探个究竟。
然后我就听完了 Beatles 的所有专辑。
然后再回到村上春树,我觉得这个人写得很好哇,摘抄他写的话,听他听过的爵士乐和摇滚乐,然后,就去看他的其他小说了,《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 一系列看下来以后,逐渐了解了日本那个年代的历史以及村上的写作风格。
沿着这个路径下来,我还会看理查德·耶茨、雷蒙德·卡佛,以及那个时期日本的其他历史小说和同时期的作家。这样一个链接阅读以后,我不仅对村上的写作风格有个深入的了解,还能对那个年代的背景有个体会,这样就形成了我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会做读书笔记 ◆
那么做读书笔记有多重要呢?我们先看下面的对比:
1. 当你不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阅读可能是这样的:
过程匆忙简单,像是完成任务
读完后就像没读过
获得信息量杂乱有限
2. 当你做了读书笔记的时候,阅读可能是这样的:
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节奏
清晰地知道书中讲了什么
书中的内容为自己所用
所以利用好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做到学以致用。
如何做好实用的读书笔记呢?写读书笔记时,要注意以下三项信息:
1. 读书笔记的分类
2. 摘抄+评论
3. 读后笔记
关于读书笔记的分类,我是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自己的 “个人书单”,即自己现阶段所需要的书,我会自己抄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在微博或者微信看到一些好的书评推荐,我也会立即分类抄在我的书单本上。
第二类是思考摘抄本,在书中看到一些特别有感触的句子,一下子戳中内心的句子,很励志,很有道理的段落,我会专门摘抄在这本思考摘抄本上,甚至我会把很有感触的那一页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这本笔记本相当于我的”心灵鸡汤 ”,在我迷茫,低落的时候给我充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