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世事无穷尽 ——我和《三国演义》
在古典小说中 , 我和《三国演义》结缘最深 。 一方面是我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兴趣 , 另一方面是因为《伏锐说书》 。
开始阅读《三国演义》 , 那时年纪小 , 刚满九岁 , 发现阅读有难度 , 虽然有《说岳全传》《水浒传》作为基础 , 但此书的语言绝对比我读过的古小说要艰深多了 。 那时候连“曰”字都不认识 , 只认作是写扁了的“日”字 , 还好我父亲指导:“这是古文的‘说’的意思 , 读作yuē 。 ”现在想来幼稚可笑 , 那时的感受深刻而真切 。 还好我对这部名著的热爱之情不减 , 坚持读下去 , 居然渐入佳境 , 在精彩之余 , 更发现了一个个更为精彩的故事 , 小学毕业之前 , 我读了不下三遍 , 有的精彩章节 , 我熟读能诵 。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国演义》封面上 , 赫然印着“罗贯中著”的字样 , 我以为罗贯中写出来的原作就是如此 , 上了大学才发现 , 我竟错了 。 罗贯中的原作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 240则 , 后来流行李卓吾评本 , 120回 , 回目多不对偶 , 到了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正文辞、削除论赞、改换诗文、增删改写情节 , 删去旧评 , 成为流传到现在的本子 。
文章图片
现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罗贯中原汁原味的著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 我买到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 比较之后 , 发现《三国演义》比《三国志通俗演义》少了十几万字 , 其中文字改动也较大 。 尤其是人物书信来往、诗词等 , 姑举一例 , 以见一斑:
“关云长挂印封金”一节 , 云长、玄德书信往来:
玄德与云长书信 , 《三国志通俗演义》如下:
备常谓古之人 , 恐独身不能行其道 , 故结天下之士 , 以友辅仁 。 得其友 , 则益;失其友 , 则损 。 备与足下 , 自桃园共结刎颈之交 , 虽不同生 , 誓以同死 。 今何中道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 , 愿献备级以成全功 。 书不尽言 , 死待来命 。
《三国演义》则显得简洁许多:
【纷纷世事无穷尽 ——我和《三国演义》】备与足下 , 自桃园缔盟 , 誓以同死 。 今何中道相违 , 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 , 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 。 书不尽言 , 死待来命 。
毛氏父子删去了刘玄德对交友议论性的话语 , 直接进入正题:与关云长交情的断绝 , 伤心之语 , 尽入文中 , 如在眼前 。
同样是“曹操大宴铜雀台” , 罗贯中《通俗演义》中有王朗、钟繇诗各一首:
铜雀台高壮帝畿 , 水明山秀竞光辉 。
三千剑佩趋黄道 , 百万貔貅现紫微 。
风动绣帘金凤舞 , 云生碧瓦玉龙飞 。
君臣庆会休辞醉 , 携得天香满袖归 。
铜雀台高按上天 , 凝眸览遍旧山川 。
栏干屈曲留明月 , 窗户玲珑压紫烟 。
汉祖歌风空系筑 , 楚王戏马谩加鞭 。
主人盛德齐尧舜 , 愿乐升平万万年 。
《三国演义》中 , 这两首诗歌都被删除了 。 主要原因就是这两首诗不一定是王朗、钟繇所作 , 如此成熟的七言律诗在汉末三国时代不可能出现 , 至少要到唐初沈佺期、宋之问二人之后才会有 。 尽管王朗、钟繇是当时名士 , 文名出众 , 但要写出律诗却不太可信 。
毛氏父子在回目整理、语言变动方面还是取得了成就 , 于是《三国演义》流行不废 , 我们接触最多的也是这个本子 。
我小学时 , 连丽如曾在电视上录制说书《三国》加以戏剧 , 名为《听书看戏话三国》 , 我很感兴趣 。 因为连丽如所讲的三国传自其父连阔如 , 连阔如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名震书坛 , 当时曾流行“千家万户听评书 , 净街净巷连阔如”之语 , 他的《三国》《东汉》《水浒》享誉书坛 , 成为连氏看家书 。 我还记得几个片段 , 关云长保着二位皇嫂千里寻兄 , 过关斩将 , 播出一段说书 , 再播放一段京剧 , 印象中甘夫人、糜夫人在舞台上没有实实在在坐轿子 , 只是分别跟在一名小校身后 , 二位夫人都是双手各自执着一面三角旗 , 旗尖朝下 , 算是乘坐轿子了 。 当时不懂这是舞台艺术的虚与实 , 还暗暗纳罕:“这也太简省了些!”之后便是好笑 。 后来也懂得了在舞台上:举杯没有酒 , 鞭子就是马 。 台上走一圈 , 冬夏与春秋 。 《说书看戏话三国》播出应该没有很长时间 , 因为这档节目主要是根据戏剧唱段来确定说书内容的 , 一些不相干的内容也没有听她“慢慢道来”了 。
高中阶段 , 在《电视书场》上断断续续看过袁阔成的《三国演义》 , 只记得很长 , 后来才知道一共365回 , 算是鸿篇巨制了 。 一回大约有二十八九分钟 , 近半小时 , 袁阔成先生说三国当时吸引了很多人 。 现在想来 , 我很佩服袁先生 。 因为说《三国》这部书很难 , 我这里用个“很”字是有话可说的:《三国》本身时间跨度大 , 原著人物众多 , 事件繁杂 , 开头情节纷繁 , 没有中心人物贯穿 , 语言略艰深 , 受史实的局限 , 不可能虚构太多……
师陀说:“说书人是世人特许的撒谎家 。 ”这告诉我们群众喜欢听的书是需要有相当精彩的情节的 。 相较起《西汉》《东汉》《隋唐》《征东》《杨家将》《三侠五义》《水浒》《岳飞传》《明英烈》等传统评书来 , 《三国》显得散而且长 , 要吸引观众不容易 。 所以 , 南方苏州评话说《三国》大多只讲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 因为这三个故事人物最集中、情感态度也最符合群众的需求(拥刘反曹、三次都是曹操大败、风云人物都登场了) 。
所以 , 说书人说三国不容易 。 相较于中华书局传本《评书三国演义》连丽如本 , 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更加细腻生动 , 但袁阔成在起人物角色的时候明显不及南方评话演员 。 这一点 , 单田芳就做得很好 , 书中许多形象毕竟是程式化的人物 , 模仿起来应该明显一些 , 个人感觉袁阔成先生在这一方面稍微欠一点 。 但 , 这毕竟是一部难说的书 , 除了这点 , 袁先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就《舌战群儒》来说 , 如果拿苏州评话名家张国良先生的评话本与袁先生的相比 , 就会发现 , 各具特色 , 同样精彩 。 袁先生在评论人物上占了一绝 , 一般在某个大人物去世后 , 袁先生总会花上大篇幅甚至一回的量来进行评论 , 这就是所谓的“评叙说表” 。 举个例子 , 刘备白帝城托孤去世后 , 袁先生评价刘备:出身寒苦 , 自立以成 , 礼贤下士 , 重义爱人……且举了许多例子 , 纵横串联 , 堪称妙论 。
《三国》是一部大书 , 按照小说产生的规律来看 , 三国的产生不外乎世代累积而成 。 史料记载 , 在宋代就有艺人霍四究《说三分》 , 可见三国故事流传已久 , 到了元末明初 , 罗贯中“据正史 , 采小说 , 证文辞” , 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 精彩的部分当属四十三回到五十回“赤壁鏖兵”一节 。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 用了八回来呈现 , 可见罗氏之用心 。 我大胆地认为“赤壁鏖兵”的故事在罗氏成书之前就流行 , 是三国中的重头戏 , 是这些故事成就了罗氏 , 而罗氏也成就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 甚至我在想:评话、评书三国中的许多精彩情节是不是从明代以前或者更早就留传下来的 , 而罗氏有的舍而不录 , 没有通过小说 , 而通过民间口传心授流了下来 。
例如张国良《三国?群英会》中周瑜要害孔明 , 让孔明去聚铁山劫曹操粮草 , 孔明根据谐音“做劫之家 , 哪有备(被)劫之理” , 居然偷梁换柱 , 转危为安 。 这个精彩的故事《三国》中没有录 , 只用了“伏路把关饶子敬 , 临江水战有周郎”来使个激将法而已 。 从评话中可见民间艺人的智慧 , 实在是妙到毫巅 。
且看评话《三国?群英会》:
周瑜接令在手 , 吩咐说:“子敬 , 与本督调兵一万 , 韩、周、徐、丁四将 。 ”“要他何用?”“本行前往聚铁山劫粮 。 ”“都督 , 还是不去为妙 。 ”
刚才见你兴冲冲而去 , 又见你软绵绵而回 , 现在的说话又是吞吞吐吐 , 十分不对头 , 不知到孔明那中了什么邪 , 也学得阴阳怪气 。 周瑜说:“本督有一万三军 , 岂有不成功之理?”“十万也无用!”“还有四员上将!”“十员也无益!”“本督效学孔明去放火 。 ”“难以成功 。 ”
“难道非要孔明去才能成功么?”周瑜想 , 怎么这踱头长别人的志气 , 灭自己的威风 , 专打退堂鼓 , 与我作起对来?“都督 , 实不相瞒 , 他去也要丧身的 。 ”既然大粮烧不成 , 为何不早些与我讲 , 非要我问一声 , 你答一句 , 叫我拍胸脯当不可?不过有一句话我记得清楚 , 你也赖不掉 。 所以又说:“子敬讲的‘作窃之家 , 哪有备窃之理’ 。 ”鲁肃对他笑笑:我们上当就上在这句话上 , 这也是孔明说话的奥妙所在 。 回答说:“都督 , 下官刚才讲的:‘作窃之家 , 哪有被窃之理 。 ’对否?”
“备?”“被 。 ”好一个“被”字 , 竟然偷梁换柱 , 实是妙计!周瑜想 , 这种刁钻的说法 , 鲁肃是想不出来的 , 肯定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 要紧问:“这许多说话是哪一个讲的啊?”“实言相告 , 全是诸葛亮所讲 。 ”我是出名的老实人 , 哪里讲得出这种话来 。 “唉!孔明啊孔明 , 本督不杀尔孔明 , 非为人也!”“都督 , 孔明说他命在于天 , 都督难以算计 , 速速与曹操交战 。 再见了!”说罢 , 对周瑜一拱到底 , 转身就跑 。 就象做完生意一样 , 唯恐他人东算西算要算出纰漏出来 。 ——评话三国之五《群英会》第十二回诸葛亮倚山结寨周公瑾借刀杀人
民间说书艺人在人物塑造上更为细腻 , 尤其是在突出人物特点上往往采用戏剧性的手法进行渲染 , 这一点和传统相声有相通之处 。 周瑜上了鲁肃的当 , 之前鲁肃同样上了孔明的当 。 起因是周瑜要用借刀杀人之计 , 孔明用了脱身之计而已 。
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 , 得益于评书、评话、小说 。 我在研究《三国演义》的时候 , 占有的资料除了各种版本的小说以外 , 各类评书、评话、戏剧 , 包括《三国志》 , 我都一一细读 , 在此过程中 ,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国演义》的每个犄角旮旯都能衍生出一个故事来 , 若在说书的过程中前后贯穿 , 对三国的立体把握就会更到位 。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 , 我的《伏锐说书》之“三国”在义乌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和公共文艺频道已经播出了四百六十回 。
《三国演义》结尾古风中有这样几句话:“纷纷世事无穷尽 , 天数茫茫不可逃 。 ”天数云云 , 姑且不做讨论 , 纷纷世事 , 我倒深刻感受到了:从汉末风云 , 群雄逐鹿到赤壁鏖战、三足鼎立 , 南征北伐到三分归一 , 在这九十六年间 , 王侯将相、权奸巨贾、淑女名媛、藩国异族……纷纷粉墨登场 , 虽然这些英雄都付东流 , 但在历史的天空中 , 人间一股英雄气仍在驰骋纵横 。
顺便推荐一下三国连环画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一套60册 , 这套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过 , 48册 , 如今出了增补本 , 更全面一些 , 作为三国的普及读物 , 这套书是老少皆宜的 。 关于连环画的版本 , 在此不做细说 。 只记得八十年代版本的《空城计》绘画本在新版中重新绘过了 , 八十年代的版本《空城计》风格与其它各册迥异 , 为什么要替代重绘 , 不得而知 。 另 , 《七擒孟获》这本书以前曾名为《诸葛亮渡泸水》 , 两个名字都有趣 。
-----------
作者:伏锐
云南曲靖人
求学于三湘 , 执教于乌伤 ,
崇拜山水 , 潜心曲艺 , 钟爱评书 。
推荐阅读
- 阿森纳社交媒体发卡索拉照片,球迷纷纷评论把他带回来吧
- 职业选手因一级团没给治疗挂机,网友纷纷举报,战队进行处罚!
- 伊朗对外发出号召,不惜代价抵抗以色列,中东群雄纷纷响应
- 戴笠审讯日本女间谍,用了一种什么刑法?让女间谍们纷纷招供
- 30岁大侄子结婚,16岁叔叔受跪拜大礼,在场宾客纷纷笑翻
- 上百辆坦克护板开裂,六十名负责人纷纷入狱,两亿美金成泡沫
- 苹果三星纷纷掉队!为什么OPPO的VOOC闪充能成为行业领头羊?
- 五代机被美国人带偏了?各国纷纷押宝六代机,我国或成“先行者”
- 美经济危机加剧!中国减持1256亿美债,大批富人纷纷撤离美国
- 玛莎拉蒂撞上路旁大树,路人纷纷点赞:这车哪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