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是怎样影响孩子的适应与发展的( 二 )


不仅如此,对于生活中任何各种各样的规定,他们也常常嗤之以鼻,酒醉驾车,不安全的性行为,其他各类危险的行为,逃避规则的限制,操纵权威以及和他们在对抗的胜利常常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然而这也常常让他们付出了极大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其次,夸大的自我认识:在功能良好的家庭里,父母关系稳固,良好,孩子能获得较为真实的自我认识,对于自己是谁,能做的,以及限制在哪有着比较接近现实的感知。但是,如果夫妻间的联盟不稳,甚至破裂(这并非以法律上是否存在婚姻关系为标准),孩子与一方父母形成主要的情感连接,就像我们举的上一个例子,7岁的儿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丈夫的冷漠让母亲从他那很难得到温暖的回应,自然的,她会转向儿子,向儿子来寻求情感上的慰藉,这时,儿子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人。孩子感受到自己对母亲的重要性,这让他感觉良好,也许也会获得一些物质上的奖励。长此以往,孩子获得了一种自己非常重的夸大感,以及影响他人的全能感,他们很难真实的去知觉自己的限制和能力,并且,他们不愿意放弃这种特殊的角色,因为这真的感觉太好了。然而,还有一部分不容易被发现的是,在这种感觉良好的底下,隐藏着深刻的焦虑,它来源于不适任,这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能力可以真正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例如:爸爸的酗酒,坏脾气,妈妈的不快乐,孤单),但同时就像之前提到的,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因为这意味着对他们的特殊身份的放弃,以及会被认为自己是个自私的小孩,在这些力量的拉扯中,孩子感到焦虑。这种不能被意识到的焦虑到一直会成人期,也会演变成各种各样的焦虑:表现焦虑,弥散性的无来由的焦虑,自己不该享有好的生活…
另外,(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也比较常见)联盟不在夫妻之间的孩子中,多数都有心理分离-(表面上看来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呢,更深层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他们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种共生关系,双方缺乏空间和界限)的问题,表现在:即便是成人他们,他们仍然很难离家,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很多选择和父母住一起,也许也许这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除却照顾的因素(父母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照顾孙辈,孩子同样照顾年迈的父母),成人子女和父母中的一方,多数为母亲,过度粘连(社会中常提到的妈宝男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说明),甚至有些在结婚后,仍然没有自己的空间,就像M先生,他们的主要角色仍是是作为母亲的儿子来存在,妻子常常抱怨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母亲呢,也是常常会斥责媳妇的无理取闹,这样的竞争中,家庭无宁日…
这样的情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当主要的联盟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同样还是M先生,M先生的妈妈无法跟自己的父母心里分离,只要M先生依赖她,她的亲密需求就会得到满足,这时,M先生变成了她的延伸,而另一方面,这位爸爸对于亲密也是不自在的,长此以往,孩子的角色就是满足母亲的需要(上一节说的,这同时也满足了他们自己的需要),以及保持父母间的距离,这是具有功能性的。到他们成人时这些孩子对于让父母孤单,或是舍弃父母而与配偶有满足的关系,他们会有分离罪恶感,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父母没有享受到的满意关系,我也不该享有,或是,一直以来,我都是父母情感上的慰藉,若我离开了,他们该如何是好呢?他们抑制自己的发展和把人际关系控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以此维持与父母之间的连接。无法分离的另一个表现则是:一些人会通过极端的方式来离家:少女怀孕,引发冲突断绝和父母的联系,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分离的绝唱。
而父母有主要的婚姻联盟,或者即使是单亲父母也有他们支持的同辈其他关系,比如说朋友,爱人,或者发展兴趣,爱好,当然,他们能提供孩子空间和界限,同样也能提供安全的依附关系,安全港湾,孩子就可以自由成长,达到自己独立的生活,最终能成功离家,这并不意味着要切断和家人的联系或是表现的情感疏离,他们仍然可以和家人维持一辈子的连接亲密与分享,不同的是,成人之后的独立,新组建的家庭才是核心关系。
最后,小大人现象,当主要联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而不在父母双方之间,经常会造成孩子来照顾父母,角色颠倒,不是父母回应孩子的需求,而是孩子承担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父母的一方情感需要不是由他的配偶或其他成人(同一代)来满足时,父母不适当的转向小孩,来满足他们对于亲密,赞同,稳定与掌控的的成人需求,这时问题就会出现,孩子对父母是付出而不是接受,所以,符合其年纪的依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过度为他人负责,而对依赖他们感到不安,而且对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到有罪恶感,Z女士的个案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常常有人描述自己内心空虚或感到有个洞,这是因为,在童年的时候,他们自己的需求从来没有得到满足,只是一味的付出,他们感到耗竭,却无法言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些家庭因为经济,单亲,或其他理由需要孩子暂时扛起负责照顾他人,兄弟姐妹的角色,这和我们刚刚所述是不同的,因为父母在家时,他们就会负责,而孩子只是协助,并且是暂时性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照顾父母的情感需求。这样,他们仍然是个孩子,仍然被滋养和受照顾,所以在之后的发展中,更具有显著的个人优势力量。
总的来说,孩子的发展是与家庭的关系结构密切相关,一个拥有良好功能的家庭的标准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是在于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双方是否能够形成牢固的联盟,提供支持性环境,和亲子间的界限。由此,这顺带反驳了那些以提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以借口来回避解决真正问题的父母双方-对孩子来说,这真的很不公平。
因为即便是对于单亲家庭,只要双方对于孩子能提供持续一致性的爱,并把夫妻间的问题保持在夫妻间,那么,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可能的,比那些早已从内部破裂,形同虚设的婚姻带来的伤害要小的多。
所以,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不要让孩子无意中成了牺牲品,在表达对他们的爱的同时,也要去留意,你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并且常常去反思:我是否正在回避一些什么,并且正在让我的孩子扮演了那些本不该来由他们来承担的责任,在那些时刻,孩子或许会缓解一些“你”问题,但永远不会解决,而在以后,这一切都将会以一定的方式来偿还。
面对那些真的问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们是如此的艰难,然而,除了去面对,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更多信息 请关注个人公众号: Out-of-Eden
■网友的回复
谢邀。孩子出现问题,虽然不一定百分百是家庭的问题,但是家庭问题确实会很容易让孩子出现问题。1.从最小的二联环境来说,孩子和最主要的养育着之间常见的多种方式来习得“问题”:1)互补:简单来说主要的养育着强势,孩子必须要听话,孩子可能为了适应养育者的方式,必须要能够变得懦弱顺从才好;2)学习:最主要的养育者强势,孩子直接学习父母的方式,变得强势;3)两者的混合。这是最简单的组合,每个孩子可能出现问题都有不同;4)排斥:夫妻关系过于紧密,孩子感觉被排斥在外,也会导致孩子自卑敏感;5)母亲焦虑,父亲支持不够,会导致养育环境出现问题,孩子会出现很多前语言期的问题;2.从三联环境来说,父母的关系紧张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可能是父母夫妻关系的问题的一个表现或者说是症状。1)孩子变成争夺权力的战场:夫妻之间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又不愿意直接面对,孩子变成了一个间接的战场;孩子会以为自己是问题的根源,自罪自责;或者认为自己是累赘,开始延误自己。2)孩子的问题变成缓和夫妻关系的解药: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夫妻才会着急,团结道一起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夫妻问题暂时缓解,孩子会有意识无意识的出现问题。3)关系的三角化:孩子和其中一方结盟,对抗另一方,形成三角化关系;3.多联关系:在一个多个成员组成的家庭中,会有更复杂的动力,一些列的互动导致某个特定的替罪羊出现症状,并且通过互动维持这种症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