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方会#书外的蒲松龄:古代科举制度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人生,书里的范进( 二 )


#历史四方会#书外的蒲松龄:古代科举制度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人生,书里的范进
文章图片
唐高祖李渊
本诏令提出的“每年十月”符合定期考试的特点 , 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 , 即相当于后世的“乡试” 。
【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 , 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 , “洁己登朝 , 无嫌自进” , 符合士人可“自行报名”的特点 。 】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 士子可自行报名 , 不再需要公卿或州郡长官推荐这一特点与察举制有着根本的区别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采用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 它扩大了封建社会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 , 吸收了大批出身中下层的社会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
#历史四方会#书外的蒲松龄:古代科举制度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人生,书里的范进
文章图片
锥刺股
科举制度的实行 , 确实为大量的寒门学子提供了“十年寒窗苦 , 平步上青云”的机会 。 只要你有读书的天分 , 肯下苦功 , 就有可能考中 , 彻底的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 。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举制度 , 无论在维护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统治阶级的统治)上 , 还是在改变寒门士子的命运上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
对于科举制度 , 众人褒贬不一 , 我们相信“存在即合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 但“有利必有弊” , 下面是名人对科举的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 ,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孙中山:“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 , 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 ”相反的责难却更多 ,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感慨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 ”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
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 , 有着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 唐朝开始实行 , 宋朝得到长足发展 , 元朝开始中落 , 明清达到了鼎盛 。
但明清时代的科举也变的更加繁琐 , 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 每一级中往往又分层次 。
#历史四方会#书外的蒲松龄:古代科举制度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人生,书里的范进
文章图片
【#历史四方会#书外的蒲松龄:古代科举制度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人生,书里的范进】明清科举简表
童试是明清最初级的县、府考试 , 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 , 成为童生 , 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
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 , 仍是一介童生 。 可见 , 在科举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通过这一道路走上成功之路的毕竟是少数 , 大部分参加考试的人 , 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 并不是这些人的文化水平不行 , 有些人甚至还成为了文学大家 , 并且写出了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
毕竟通过科举考试要录用的人数非常有限(据史料记载 , 明清两代殿试每三年举行一届 , 每次录取人数在300-400之间;乡试每届中举1000人左右) , 再加上官员腐败等原因 , 致使一些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也未考中 。 这样看来大多数人落得个悲惨的命运也在情理之中了 。
今天 , 我们就放到一块聊一聊范进和蒲松龄这两位在科举制度中所受的毒害 。 有人可能要说 , 范进是小说中的人物 , 蒲松龄是现实中的人物 , 怎么能放到一块呢?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之所以把范进和蒲松龄放到一块来 , 是因为范进和蒲松龄有着共同的特点 。
首先 , 范进是清朝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 ,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那些事 , 但作者吴敬梓是清朝人 。 小说属于文学艺术 , 既然是艺术 , 就源于生活 , 而高于生活 , 所以虽然写的是明朝事儿的小说 , 反映的却是清朝的事 , 而蒲松龄也是清朝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