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秘鲁热爱中餐的背后,隐藏着华人的屈辱奋斗史( 二 )


这又不得不先简单介绍下秘鲁独立之初的背景情况 。 1821年 , 秘鲁终于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 , 从此宣布独立 , 然而 , 当时拥有近100万平方公里的秘鲁 , 人口却不足200万 。 可要想发展当地的农业 , 秘鲁得先有大量的劳动力 。 所以 , 秘鲁国会当即通过一项移民法案 , 以此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秘鲁发展农业 。
由于秘鲁地形复杂 , 海岸线较长 , 海鸟数量多 , 那里很多地方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海鸟的“厕所” 。 在那个没有化肥的年代 , 鸟粪刚好成了优质的肥料 。 要想富 , 就得先去掏鸟粪 , 可谁愿意去秘鲁这种“鸟屎横飞”的地方?当初连秘鲁在哪里都不知道的中国人也是不愿意的 。
但在一些想要从中牟利的人的忽悠下 , 1849年首批75名华工抱着出海淘金的志向抵达了秘鲁卡亚俄港 。 殊不知 , 他们来到这里之后却过上了奴隶般的辛苦生活 。 他们中与秘鲁老板签订契约 , 契约中规定劳工必须为老板工作8年 。
『秘鲁』秘鲁热爱中餐的背后,隐藏着华人的屈辱奋斗史
本文插图

说是雇佣关系 , 但当时华人劳工遭到了种种不公的待遇 。 他们干着最艰苦繁重的工作 , 比如挖鸟粪、垦荒、采矿修路、建设港口等 , 但回报却只有一点点 , 待遇相当差 。 这还不算什么 , 他们不仅在恶劣的工作环境干活 , 还经常要受到监工的鞭打 。
为了避免华工逃跑 , 当地的农场主还会给他们戴上脚链 , 就跟对待奴隶一样 。 不忍屈辱的华工奋起反抗 , 他们罢工逃跑 , 但常常跑路失败而遭到农场主更严酷的拷打 。
直到19世纪70年代 , 华工的命运才真正迎来了转折点 。 他们不断向清政府上书寻求保护的要求终于有了回应 。 同时国际上也有舆论在声讨秘鲁当地对华工种种不人道的行为 。
『秘鲁』秘鲁热爱中餐的背后,隐藏着华人的屈辱奋斗史
本文插图

经过多方的协调商议 , 清政府于1874年正式与秘鲁建交 , 并在同年6月24日签订了《中秘友好通航条约》 。 从此 , 在秘鲁的华工结束了苦力阶段 , 成为自由人 。 不过由于路途遥远 , 大部分华工还是选择留在秘鲁寻找新的生存机会 。
后来他们大多成为小商人 , 通过经营小餐馆、商铺、杂货店、倒卖中国货等商业活动在秘鲁立足 。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奋斗 , 如今华人已经在秘鲁站稳了脚跟 , 华裔分布在秘鲁的各个阶层中 。
据统计 , 目前在秘鲁的华侨华人 , 加上有华人血统的秘鲁人 , 总数已达250万人 , 占秘鲁总人口的10% 。
而秘鲁之所以热爱米饭 , 则要归功于华人带来的水稻种植技术 。 这当中 , 为此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一位叫戴宗汉的华人 。
贫苦家庭出生的戴宗汉 , 年仅6岁就跟随家人去干农活 。 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耕田种植水稻等各种农活的技巧 。 可由于家境越来越差 , 1918年刚满16岁的他决定远赴秘鲁打工 。 就这样 , 他带着一张旧毛毯 , 几件旧衣服 , 搭着货船千里迢迢来到了秘鲁 。 而这一去 , 就去了70多年 。 他白手起家 , 靠着自己的努力改善了秘鲁的农业情况 。他一开始是在秘鲁的百加米纹进行垦荒种地 。 在他奋力劳作下 , 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一亩亩能生产粮食的良田 。 靠着自己年少的积累 , 他不断研究改革耕作技术 , 还毫无保留地把中国的耕作技术传授给了秘鲁的农民 。 不仅如此 , 他有时还会亲自指导耕作 , 又或者是直接借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
『秘鲁』秘鲁热爱中餐的背后,隐藏着华人的屈辱奋斗史
本文插图

为了解决秘鲁北部沿海旱地种植缺水问题 , 戴宗汉反复探索实践 , 终于创造了一种叫“平面弯形引水法”的方法 。 这种方法成功实现稻田的自流灌溉 , 使秘鲁北部变成全国第一产米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