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啥不进行量化研究

中医强调所谓的辩证治疗,因人而异。这怎么量化研究?
■网友的回复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非常大的题目。它可以分为三个问题: 一是中医可否量化,二是如能量化则如何量化,三是量化的工具有吗?
第一个问题涉及对生命科学的认知,西式科学思维认为对生命的研究只有分割还原法,科学认知模式是物质一结构一功能的范式,他们将研究简单系统的方法用于模拟复杂系统的情况,以简化的个体结构或功能直接叠加替代群体的结构或功能,但他们又对生命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束手无策。
第二个问题是个方法学问题,不走现有科学道路的中医理论何去何从的问题。那么中医理论到底又是怎样看待生命活体的发育和平衡的呢?它真能解决生命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吗?中医实为易医,讲中医必研易学,易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变化的一门学问,而且是有关活的系统的学问,注意是活不是死的系统,因而易医对解剖后的死体物体不感兴趣,他们不认为把解剖后再整合的死体就变成活的生命体。现代科学仍然对易学一无所知,也没有易学常用逻辑推演的应用,那么易学真的可以解决生命复杂系统的问题吗?
第三个问题是应用工具的问题。现代科学能开发出类似易学的研究工具吗?现在的科学体系如何发展才能建立一套新的科学工具体系呢?按西式的科学模式可能很难,难在他们跳不出他们的文化环境和发展的根基,因为他们习惯了研究死体的物质的方法和理论,现有整个科学体系都只适用于对死体系统的研究,整体思维模式就是不断分割分析后再简单叠加形成结论。
如果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中医理论的量化就顺理成章了!或者反而观之,如果有一种中医量化理论真正能用于实践,它必然已经解决了以上三大难题。
■网友的回复
中药量化到极致就变成西药了。
很久以前,古希腊和古埃及人就知道柳树皮可缓解疼痛,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和盖伦都记载过柳树皮的退热和抗炎作用;到1763年时,有了柳树皮治疟疾的病例;1826年2位意大利人发现柳树皮中含有水杨苷;1829年法国化学家能从1.5公斤柳树皮中提取30克的水杨苷,治疗发烧和疼痛。1938年意大利人发现把水杨苷水解、氧化后变成水杨酸,治疗效果更好。
【中医为啥不进行量化研究】 1859年德国人发现了合成水杨酸的廉价办法,将其用于治疗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以及流感时的发烧,但也发现水杨酸可引起胃出血。1897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乙酰水杨酸,减轻了胃刺激,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8年阿司匹林正式上市。
■网友的回复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其实据我所知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在做了,总体中医界还是比较缺乏受良好数学和计算机训练的人才,希望有识之士可以积极参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