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将北洋水师逼上绝路?

作者:霍小山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李敖的代表作《北京法源寺》 , 这种强烈的表达思想的历史小说 , 并不多见 。 书中主角谭嗣同的以身殉道、康有为的忧国忧民、光绪帝的放手一搏 , 让人读罢感慨万千 。除了主角 , 配角之一的帝师翁同龢的形象也很感人 , 他不顾顽固派的阻扰 , 向光绪举荐康有为 , 招致了所有的忌恨 , 然后自己被西太后罢黜 。 当他离开紫禁城时 , 光绪目送他远去 , 师徒二人 , 依依不舍 。 他为变法维新搭了栈道 , 当别人走向前去 , 他自己变成了垫脚石 。 这是多么的令人感动 , 令人唏嘘!然而 , 后来我才知道 , 小说中翁同龢高大上的形象 , 跟历史中的翁同龢判若两人 。 可以说 , 作为朝廷重臣 , 两朝帝师 , 学问文章肯定是举世公认的大师 , 但他总是爱惜羽毛 , 不敢担当 , 误尽天下苍生 。是谁将北洋水师逼上绝路?
▲(油画)翁同龢与康有为一、主战的真实动机1894年 , 黄海海战 , 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 大清败局已定 。 慈禧太后召见翁同龢 , 要他去天津与李鸿章一起商讨 , 可否请沙俄出面调停中日战争 , 并保住朝鲜这个藩国 。为什么要派翁同龢?因为翁同龢并不是只有同治、光绪两代帝师这一个身份 , 他还曾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 , 可以说是大权在握 , 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 环顾整个朝廷 , 只有他能与李鸿章平分秋色 , 或者说是更胜一筹 。但是翁同龢拒绝接受这个任务 , 他说“ 此事有不可者五 , 最甚者俄若索偿 , 将何畀之?且臣于此始未与闻 , 乞别遣” 。 慈禧说 , 那咱就不提联俄的事情了 , 你去天津问责一下李鸿章为何打败仗吧 。 翁同龢这才勉强答应去天津 , 但还是嘟囔着什么“臣为天子近臣 , 不敢以和局为举世唾骂也 。 ”此时 , 日军陆军已经占领大连、旅顺 , 下一步很可能会夹击京城 。 值此国难之时 , 他最优先考虑的居然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声名 , 而不是如何维护国家的生存 , 实在是让人齿冷 。翁同龢从天津回到北京后 , 向慈禧详述与李鸿章见面情形 , 并声称请俄国出面调停的事情 , “以后由北洋奏办 , 臣不与闻 。 ”这算是把所有谈和的担子都推到了李鸿章身上 , 自己落得个一身轻松 。在此之前 , 1894年7月底 , 日本偷袭大清运兵船的消息传到北京 , 翁同龢强烈主战 , 作为老师 , 他的态度左右了光绪帝的决策 , 促使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对日宣战 。 但是 , 翁同龢主战的动机却与光绪完全不一样 , 光绪主战 , 是为了保家卫国 , 翁同龢主战 , 却是想借此机会整一整李鸿章 。翁同龢极力主战 , 李鸿章极力主和 , 二人闹得不可开交 。 翁同龢的门生 , 同时也是李鸿章的部属的王伯恭想调和二人的关系 , 便去劝翁同龢不要轻易主战 , 谁知翁同龢笑话他书生胆小 。王伯恭:“临事而惧 , 古有明训 , 岂可放胆尝试 , 且器械阵法 , 百不如人 ,似未宜率尔从事 。 ”翁同龢:“合肥治军数十年 , 屡平大憝 , 今北洋海陆两军 , 如火如荼 , 岂不堪一战耶?”王伯恭:“知己知彼者 , 乃可望百战百胜 , 今确知己不如彼 , 安可望胜?”翁同龢:“吾正欲试其良楛 , 以为整顿地也 。 ”也就是说 , 翁同龢真正关心不是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的存亡 , 而是要借中日战争检验北洋军力的成色 , 如果淮系陆军和北洋水师打的不好 , 那么他正好可以找到借口对其整肃 , 藉以打击李鸿章 。平心而论 , 当时日本朝野上下已经急不可耐地要发动侵略战争 , 不管大清这边的决策是止戈 , 还是动武 , 双方都不可避免的要大打一场 。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 , 日本在出兵之前即已经做出出兵朝鲜的内阁决议 , 并提供经费保证 。 战争发动的主动权在日本 , 不在大清 , 所以翁同龢不应该因为“主战”而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背锅 。另外 , 我也不认为翁同龢是因为跟李鸿章有私怨而处处掣肘北洋水师 , 事实上 , 作为只懂四书五经的传统知识分子 , 翁同龢主管户部 , 面对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情况 , 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节流 , 而不是开源 。 但是节流又不能节老佛爷修园子的钱 , 结果就只能在军费上省钱 , 他停止的不仅是北洋购买洋枪、炮弹、舰船、机器的经费 , 还有南洋的军费 。 他跟李鸿章的不和 , 其实很大原因是二人的政见不同 , 私怨只是掺杂其中 。是谁将北洋水师逼上绝路?
▲李鸿章与翁同龢争吵但是 , 翁同龢把国家大事当成自己政治斗争的工具 , 他在主战时既没有想过北洋水师官兵的身家性命 , 也没有想过宗庙社稷的安危 。 一个朝廷肱股之臣拥有这样的阴暗心理 , 试问 , 清朝的国事怎能不败坏?所以 , 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里 , 少不了一个翁同龢 。二、推卸和谈责任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 , 清政府只得选择对日和谈 。 翁同龢当然知道负责和谈的人会招致举世唾骂 , 甚至可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所以这个任务自己肯定不能承担 。 理所当然 , 还是推李鸿章出面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春帆楼里 ,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对李鸿章狮子大开口 , 仅赔款一项 , 就要白银3亿两 。 谈判期间 , 由于李鸿章被日本某愤青行刺 , 头破血流 , 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 日本政府这才同意减少赔款一亿两 。 此后 , 李鸿章还想再讨价还价 , 但是只换来伊藤博文一句冷冰冰的话:“只管辨论 , 但不能减少 。 ”另一边 , 紫禁城里的翁同龢与李鸿藻力争修改约稿 , 对光绪声称:“宁增赔款 , 必不可割地 。 ”这完全是无用的废话 , 谁都知道割地的危害 , 光绪自己知道“台湾去 , 则人心皆去 。 朕何以为天下主?”他不需要这种明知故问的建议 , 他需要的是一个如何能够不割地的良法美意 , 但是翁同龢等人显然对此束手无策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李鸿章在谈判时说:“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 何必如此着急?”伊藤博文答道:“尚未下咽 , 饥甚!”请问 , 面对如狼似虎的日本政府 , 李鸿章如何能做到不割地?如果翁同龢实在是看不下去李鸿章的无能 , 那么他可以自己去日本负责谈判 , 看看他如何做到说服伊藤博文不割地!李鸿章心里很清楚 , 自己在《马关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 将使自己遗臭万年 , 后来他说 , “七十老翁 , 蒙汉奸之恶名 , 几有求生不得 , 求死不能之势 。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 , 除了他自己要遗臭万年 , 他的儿子也要跟着一起遗臭万年 。 根据《马关条约》规定 , 清政府需要派人跟日本交接割让台湾的事宜 。 朝廷上下 , 无人出面 , 最后清政府命令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芳去负责这件事 。就国家利益的得失上来讲 , 大清输得惨不忍睹 , 但是就打击政敌的成果上看 , 翁同龢大获全胜 。 李鸿章不但被罢官免职 , 还丧失了一世英名 , 从此门庭冷落 , 无人问津 。 但是翁同龢却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 , 并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 依然是中枢重臣 。 虽然他的内心也自责 , 说自己“上无以对天造之恩 , 下无以慰薄海之望” 。讽刺的是 , 在总理衙门的任上 , 他没能保住自己的英名 。 当德国强占胶州湾 , 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时 , 翁同龢还想把签字的任务推给别人 。 但现在你是总理衙门的一把手啊 , 你不签谁签?光绪命令他必须签 。 条约签完之后 , 翁同龢痛苦万分 , “以山东全省利权形势拱手让之腥羶 , 负罪千古矣 。 ”这个时候他想的还是自己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 。诚然 , 李鸿章的个人缺陷也很明显 , 他缺乏传统士大夫的道德操守 , 也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国民素质 。 他一手打造的淮系军队 , 也有着强烈的私家军队的色彩 , 而这一点恰恰是翁同龢等清流派官员所无法容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