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1941年7月14日 , 苏联第聂伯河和别列津河(这个单词在俄语中是天鹅的意思 , 柴可夫斯基的著名舞曲《天鹅湖》就取材自是奥尔沙附近的湖泊和村庄中的民间传说)之间的公路和铁路枢纽——奥尔沙 , 已经被德国人占领 。 中央集团军先头部队的几个师 , 在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苏军守备部队经历了剧烈交火后已经攻下这里 。 自6月22日以来 , 他们始终高歌猛进 , 由于突然袭击、长期的渗透、苏军的换防和大清洗 , 德军迅速突破了200多公里的苏联边境线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得益于闪击波兰和征服法国的战斗经验 , 德军的闪电战体系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 在广袤的东欧大平原上像是3把锋利的尖刀快速撕碎着苏军主力部队的抵抗 。 虽然各地的小规模殊死抵抗层出不穷 , 但是无碍全局 , 德军迅速向着预定目标快速挺进 。 此时的德军完全是一副锐不可当的气势 , 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似乎已经近在眼前 , 征服欧洲和瓜分世界的梦想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了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之后 , 战线距离奥尔沙越来越远 , 城内只能听到远远传来的零星枪炮声 。 火车站内一片繁忙 , 德军利用缴获到的为数不多的苏联宽轨列车 , 抓紧将后方的物资和部队源源不断的运到这个前线基地 , 俄罗斯的盛夏 , 骄阳似火 , 很多后勤士兵都把军服和装备丢在一旁 , 赤膊上阵搬运物资 , 车站两侧的遮阳棚下 , 躺满了避暑的德军官兵 。
莫斯科时间下午2点30分 , 一阵刺破空气的尖啸吓住了正在忙碌的德军 , 正当所有人惊慌失措的望向周边时 , 一阵密集的 , 拖曳着长长白色尾烟的白色弹雨突然从天而降 , 随后落地的炮弹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 很多接近落点的士兵被直接炸的粉碎 , 爆炸又引爆了列车上满载的弹药和燃油 , 连环爆炸将整个车站连同里面的一切都炸上了天 , 只留下死一样的寂静和一片废墟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德军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猛烈袭击中蒙受了巨大伤亡 , 于是立即派遣空军出动 , 想要报复攻击自己的苏军 , 但一无所获 。 奥尔沙交通枢纽遭破坏 , 德军地面部队则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 , 先抢修火车站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根据幸存的士兵的告 , 如果排除弹药被击中后形成的连环爆炸 , 这次火炮攻击持续的时间还不到半分钟 。 德军一些参谋认为是炮击导致幸存士兵对时间的判断出现差错 , 但是很快 ,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这一说法 。 由于火车站瘫痪 , 运输补给已经中断 , 德军忙于恢复交通 , 调查工作只能放缓 。 在纠结了几个小时后 , “苏军使用新式火炮对奥尔沙展开轰炸”的报告还是被德军中央集团军上报了 , 不过德军高层同样茫然不解 , 因为之前他们没有收到过任何相关的情报 。
被这场猛烈炮火吓到的不止是德军 , 在奥尔沙东边 , 一支正在掩护友军撤退的苏军部队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炮击吓得够呛 。 伴随着几乎要刺破耳膜的呼啸声 , 拖曳着长长尾烟的炮弹如疾风般掠过他们的头顶 , 砸在对面德国法西斯头上 。 火焰和烟雾在几公里外都能看的分明 , 大地在颤抖 , 很多苏军士兵震惊地楞在了原地 。
当时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叶廖缅科元帅回忆道:“炮兵战果极大 。 我军的一些官兵目睹了那巨大的威力后 , 甚至吓得退了回来 。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