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为苍生——全球抗疫战场医护人员群像( 二 )


1月23日,武汉关闭出城交通,不久市内公共交通停运,不能回家的医院职工太多,加上前来支援的医疗队,单位宿舍爆满,酒店房间吃紧 。夫妻俩做了一个决定:把机会让给其他同事,自己睡车上 。
一段时间后,医院通知附近空出酒店房间,可涂盛锦还是决定在车上过夜,“酒店到医院开车得十多分钟 。遇到抢救的,那是按秒算,有这时间就可能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3月16日,法国奥克西塔尼大区 。
即将启程的医生夫妻奥雷利安和斯特凡尼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 。
他们是夫妻,也是“战友” 。作为医生,难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面临感染风险 。
“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马上入院,我们极可能被感染 。孩子问我们何时去接他,我们也不知道 。”他们说 。
在全球抗疫战场,正是无数个涂盛锦、曹珊、奥雷利安和斯特凡尼以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道生命护堤,为一个个患者争取到更多生的希望 。
4月6日,中国山东济南 。
从湖北战场归来的张静静,再也无法见到深爱的丈夫和亲爱的孩子 。
张静静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管护师,也是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 。3月21日她完成支援湖北任务凯旋,4月5日隔离期满 。当天早上七点左右,她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她的丈夫此时正在万里之外的塞拉利昂做援建工作 。
“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在湖北时,她这样写道 。
在地球每个角落,那些与病毒奋勇抗争的白衣战士,都是暗夜里的光芒,是狂风暴雨中屹立的灯塔,是惊涛骇浪中坚不可摧的“生命号” 。
“医者无疆”有大爱
走访7座城市、22家医疗机构,举办15场交流会、9场讲座 。这是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塞尔维亚之后的行程单 。
在塞尔维亚的3周时间里,专家组成员没有休息过一天,几乎走遍所有出现疫情的城市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七八点回到驻地,写完报告,一般要到深夜才能休息 。”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一级主任科员龙其穗说 。
坚持“四早四集中”、加强源头控制、扩大检测范围、修建方舱医院、密切关注返塞人员……中国医疗专家的一条条建议被迅速转化成重要决策参考 。塞尔维亚的防疫形势正稳步向好 。
从非洲到拉美,从中东到东南亚,像龙其穗这样的“跨国医生”还有许多 。迄今,中国已向伊朗、意大利、菲律宾、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十多个国家派遣了抗疫医疗专家组 。他们不远万里,奔走各方,倾情投入全人类的战疫大业,传递“医者无疆”的大爱 。
“他们的工作时间不是以天来计算,而是以分钟计算 。”中国赴柬埔寨医疗队的陪同翻译索桑博说,中国医生一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 。在医院,专家组关注的是流程:从病人入院、分诊,到分检、标本采样,每个环节都要仔细研究,确定操作细则;在病毒检测实验室,专家组重视的是方法:就如何使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消毒器等设备展开细致讲解;在机场、火车站和工业园区,专家组强调的是标准:对健康检查流程、座位安排、消毒作业等严格执行防疫规定和操作规范 。
“多谢了!多谢中国的亲人们!就算没有上好的饭菜,却有一首家乡的歌送给你们,送给我的亲人们 。”得知专家组成员来自广西,柬埔寨民众用《刘三姐》的旋律填上柬语新词,送给来自中国的白衣战士 。
作为援鄂医疗队一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潘孔寒返浙后刚刚结束隔离,便立即投入下一场“战斗” 。这一次,他的战场不是病房,而是会议室:与卢旺达卫生部长和医生们举行在线视频会议 。
通过互联网,不同国家的医务工作者开辟了新的联合战场,建起跨国沟通的“云端之桥”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的医生们与斯里兰卡同行分享诊疗方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专家与意大利专家研讨重症病人救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专家从9个方面向南非同行详细介绍中方经验……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近百场卫生专家视频会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