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育儿壹姐』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教育暴力的孩子 , 最怕的就是“以暴制暴” 。
2013年的一项研究对消极教养方式和孩子问题型人格进行了长期追踪调研 , 通过对1562对双胞胎的跟踪调查 , 如果孩子在9、10岁受到消极教养方式的影响 , 那么在14、15岁会出现更多的反社会的问题行为 。
父母严厉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 最容易培养出暴力的孩子 。 对于本身就有攻击性基因的孩子来说 , 家长的大吼大叫 , 会更加引发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风险 。
而实验同样证明 ,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 , 同样也会促进家长采用错误的教养方法 , 进而引发孩子更严重的不良行为 。 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 。
『学前育儿壹姐』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文章图片
所以 , 无论是要预防孩子的攻击行为 , 还是改正孩子的行为 , 都决定不能采用过激严厉的方法 , 比如体罚等 , 而应该选择正向积极的教养方式 。
如果孩子在幼年阶段有暴力倾向 , 可能可以归罪于基因的问题;但如果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依然还有攻击性行为 , 那就是教育和环境的问题了 。
『学前育儿壹姐』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文章图片
如何教育 , 才能缓解孩子的暴力行为?
(1)不做过于敏感和焦虑的家长
我们要知道 , 所有孩子 , 哪怕是没有攻击性基因 , 且没有被暴露在不良环境下的 , 都可能会出现打、踢、咬等暴力行为 。 大量的社会学研究证实 , 孩子在2-4岁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高峰 , 然后暴力会随着孩子发展出更多的社交技能而减少 。
【『学前育儿壹姐』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换言之 , 学龄前儿童 , 尤其是2-4岁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 也许是因为缺乏社交能力所导致的 , 我们不应该直接判断孩子就是“高危人群” 。
『学前育儿壹姐』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文章图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了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 即我们对孩子的期望 ,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
在罗森塔尔实验中 , 实验者来对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 他们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 , 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孩子很有潜力 。 8个月后 , 当实验者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 , 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这个“期望定律”证明了家长对孩子积极的期望 , 能够在教育中发挥神奇强大的威力 。 哈佛法学院博士、知名辩手詹青云在童年时几经转学 , 是老师眼中的“落后生” 。 但是正是因为有詹妈妈对她持续积极的期待和信任 , 才最终成就了一个学霸和精英 。
『学前育儿壹姐』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文章图片
相反 , 消极的期望会沉重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 让他们自暴自弃 。 曾有实验对少年犯罪儿童进行研究 , 结果发现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偶尔犯错 , 就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 。 而这种标签 , 让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坏” , 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
(2)从幼年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和移情能力强的人 , 更能够感知他人的痛苦 , 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 从而避免对他人的伤害 。
心理学研究表明 , 儿童的移情能力越差 , 越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 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
『学前育儿壹姐』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文章图片
曾经有一个4岁女孩转学到我们幼儿园 , 非常有攻击性 。 当问她:“你打其他小朋友 , 他们会有什么感觉呢?”女孩回答:“他们高兴 。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情绪共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