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字路口等等你」却因为先天不足惨遭海军嫌弃,全甲板攻击理论指导下诞生的航母

导语:在上一期的时候提到了“突击者号”航母 , 和“兰利号”和2艘“萨拉托加级”是从其他军舰半路出家不同 , 这是美国第一型从设计到建造都是按照航母标准建造的 , 是美国第一型纯血统的航母 。 并且也是美国海军航空兵按照“全甲板攻击”理论指导下建造的的航母 , 所以它和前面两级航母有着很大的不同 , 同时也正式将美国航母带向标准化、高速化建设的道路 。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艘航母有着什么特别之处 。
“从大到小”的航母探索道路
在前面说到 , 航母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对主力战列舰的发展限制 , 所以为弥补主力舰的吨位空缺 , 便将新兴的航母提到主力舰的地位 。 而那些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舰体改建而成的航母也成为了世界第一批大型航母 , 但是由于在海军军舰的总吨位上是做出了限制 ,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吨位里建造多大吨位的航母才合适呢?在20年代中期对第一批4万吨级大型航母的使用积累的经验后 , 美国和日本的航母发展思路在都不约而同的看往万吨级的小型航母上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却因为先天不足惨遭海军嫌弃,全甲板攻击理论指导下诞生的航母
文章图片
日本龙骧号航母也是和突击者号航母定位一样 , 也都是海军假期第二批建造的小型航母 , 结果证明效果不怎么好
从世界航母发展史来看 , 海军假期建造的第二代大型航母之后 , 建造的下一代航母又回归到万吨级航母的发展上 ,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 , 各国军舰的总吨是一定的 。 美国航母分到了13.5万吨 , 而2艘列克星敦级航母占去了6.6万吨 , 剩余的6.9万吨美国在考虑如何将有限的吨位分配到多少条军舰上、并使其发挥最大战斗力 , 同时这也是太平洋对岸的日本要考虑的 。 对于美国来说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实验中就基本确定了“全甲板攻击”的作战理论 , 但是在4万吨级的第二代航母“列克星敦级”上的一些设计并不适合“全甲板攻击”的作战理论 , 而美国海军修造局针对在“兰利号”和“列克星敦级”的使用经验设计美国第一艘纯血统、科班出身的航母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却因为先天不足惨遭海军嫌弃,全甲板攻击理论指导下诞生的航母
文章图片
把飞机全停到航母甲板后部 , 这是准备要起飞的节奏啊
航母27节航速还是35节背后的意义
在新航母设计的初期 , 美国海军航空兵虽然通过战争学院整理出了“全甲板攻击理论” , 但还没有确立航母到底是跟随战列舰编队作战 , 作为战列舰编队的先锋为战列舰提供侦察、掩护 , 还是和巡洋舰编组作为单独的作战编队 。 因为这涉及到航母的吨位大小、航速设计等问题 , 如果是前者 , 那航母可以做的小一点 , 但航速却提不上30节 , 过小的舰体无法安装大功率的发动机且会产生排烟的问题 , 如果是后者 , 航母的吨位肯定小不了 。 不过海军方面倒是有前瞻性 , 那就是认为航母的速度无论是怎样的定位都必须要快 , 当时美国的一大票战列舰的标准航速只有21节 , 就算是编入战列舰编队也必须要比战列舰搞出6节的速度 。 而如果要和巡洋舰编组的话航母的速度就必须提到35节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却因为先天不足惨遭海军嫌弃,全甲板攻击理论指导下诞生的航母
文章图片
突击者号的烟囱布局延续了兰利号的烟囱布局 , 舰岛也是后面临时加上去的 , 一开始设计是不打算装舰岛的
上面提到的跟战列舰编组的作战样式其实是从英国得出的经验 , 英国当时称这种作战样式为“BattlelineCarrier”,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战列航母 , 这种类型的航母主要是以反舰为主 , 同时为战列舰提供侦察和炮击观测 , 由于有舰队的保护 , 这样对航母的航速和防护要求并不高 , 只要能起降舰载机就可以了 , 所以可以吨位可以小一点 。 而这也是美国海军航空兵早期所持的观点 , 认为在吨位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建造小一点的航母 。 虽说这种想法在发展航母全甲板攻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那就是建造周期和资金较短 , 可以在短期内补充航母力量 , 这一点在后面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独立级”航母也借鉴了这个想法思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