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非常之策稳就业——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瞭望丨非常之策稳就业——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关注补偿性消费、替代性消费、引导性消费,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最大限度促进中小微企业恢复活力,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就业
◇实施更多超常规措施,积极拓展公共就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瞭望丨非常之策稳就业——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瞭望丨非常之策稳就业——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文章图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位居“六稳”之首的就业受到不小冲击 。如何看待疫情对稳就业的影响?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的关键何在?非常时期超常规政策要如何发力?对此,《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 。
“疫情之下的稳就业工作,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蔡昉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比较充分,稳就业底气充足,主要基于三方面因素:第一,经济增速符合潜在增长率,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第二,服务业、新成长经营主体、新兴业态、新型就业形式等吸纳了大量就业;第三,政府把就业优先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层面,公共就业服务效果明显提高 。
“当前要克服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尽快恢复并稳定就业,实现全年就业目标,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既要着眼于从前两个方面补回损失,也需要政府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并启动超常规机制 。”蔡昉这样说 。
稳就业首先稳经济
《瞭望》:稳定就业大局离不开稳定经济增长 。此次疫情给经济带来冲击,如何看待疫情影响?
蔡昉:新冠肺炎疫情使经济活动受到一定抑制,春节后复工复产进度低于往年同期,不可避免对经济社会造成冲击 。眼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通过实施有力的救治和防控措施,出台一系列促进复工复产、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恢复经济活动的政策举措,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 。
总体来看,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局部和暂时的 。由于疫情的冲击,特别是疫情演变成全球“大流行”,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面临更大挑战 。首先,由于2020年一季度经济景气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挽回已有损失、取得尽可能好的全年结果,需要我们付出更大努力 。其次,疫情的干扰虽是暂时的,但民生须臾不可停顿,要以只争朝夕的速度推动经济增长 。
具体来看,此次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经济波动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非典型、非传统冲击的类型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宏观经济波动是需求侧冲击(如金融危机),也有少量情形来自供给侧冲击(如灾害和能源短缺冲击) 。冲击也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型和外部冲击型 。
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同时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消费受到抑制,属于需求侧冲击;二是开工复产受到阻碍,属于供给侧冲击;三是因要素流动受阻和部分供应链暂时性中断而造成外部冲击,加上目前疫情在其他国家进一步蔓延,几个方面因素交织叠加使疫情冲击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产生相互强化的效应 。
针对这种特殊挑战,我们要对既有政策工具进行良好组合、协同创新运用 。其中,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优势和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的举措,应在诸种政策组合中居中心的地位 。
《瞭望》:就业是民生之本 。当前,如何抓住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蔡昉:保持就业稳定,需要尽快恢复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既要加快需求复苏形成拉动力,也要推动生产要素汇聚形成驱动力 。
鉴于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及之后,促进第三产业复工复产和激发居民消费活力,便成为恢复经济活动、稳定就业和保障民生的切入口 。
促进居民消费活动逐渐回归正常的同时,可关注三个方面的特殊消费潜力,可通过市场细分策略予以充分挖掘 。
一是可补偿性消费 。通常冲击性事件对正常消费的抑制得到解除后,消费者从实际需要和心理因素两方面产生补偿性消费倾向 。这时,消费者对于那些需求弹性大,消费受到最明显抑制的商品,产生超常规的购买需求 。疫情中消费减少的一些家庭用品,特别是相对高端且不适宜线上购买的品牌商品即属于此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