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非常之策稳就业——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瞭望丨非常之策稳就业——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二 )


二是可替代性消费 。在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些具有相同效用或者相似消费偏好的其他商品或服务,可以成为替代消费的对象 。受疫情影响最大并且恢复难度较大的聚集性、体验式消费,如旅游、影剧院消费、群体性消费等,可转向更加私密性且具有类似效用的其他消费项目或采用不同的消费模式 。比如,传统组团式和以景点为目标的旅游项目,可能被个体化和分散化的休闲式、知识性旅游项目所替代,成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
三是可引导性消费 。这主要是指随着消费理念的变化,消费者偏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培养的消费内容 。受此次疫情影响,人们对与健康生活相关的新型消费需求必然会不断提升 。比如,人们对保健类产品、体育健身活动、改善家居卫生和环境的装修以及更具私密性的交通工具等的需求,未来都可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
从这三个方面挖掘额外的消费需求潜力,需要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 。政府要对低收入者和受冲击者进行补贴,增强其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对第三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给予特殊援助和扶持,从供需两方面做好准备,迎接预期的消费高潮 。
同时,鼓励和引导消费服务业创新经营模式,特别是围绕电子商务新业态、社区服务业等领域加强创新发展,以线上消费带动线下消费,更好推动潜在消费倾向转化为现实消费活动 。
发挥产业的就业吸纳力
《瞭望》:作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当前如何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力?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就业潜力又如何挖掘?
蔡昉:我国吸纳就业的产业构成已经发生了突出的变化 。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继续向非农就业转移的同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也开始减少,第三产业是唯一继续保持就业增长因而就业弹性为正数的产业 。
当前稳定和扩大就业,需要从这个现实出发,一方面努力加快第三产业的恢复,争取三产在被耽误后的时间里取得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挖掘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潜力,通过提高就业弹性最大限度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 。此外,还有发挥我国工业类别齐全、制造业配套能力强的独特优势,把握好自主发展和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之间的平衡,破解可能发生的供应链短期乃至中长期断裂的困难 。
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我国制造业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大量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二是广泛应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提高了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 。这导致从2006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以及近年来制造业的就业弹性转为负值 。
因此,稳定制造业比重和扭转制造业就业弹性为负的趋势,本来就是我们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应对疫情对经济和就业冲击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朝这个方向努力 。
针对这次疫情可能导致的产业链中断、企业外迁,特别是造成一批中小微企业难以为继的情况,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扶助措施,旨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其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常态 。与此同时,还应采取切实措施,把促进复工复产的短期帮扶措施与稳定制造业比重和提高制造业就业弹性的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借这次机会从机制上根本破解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发展难题 。
近年来,我国的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新成长的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增加,2019年平均每天新增登记企业达到1.99万个,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 。这种创业活动的高度活跃性,是我国连续七年能够保持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300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每年第一季度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占全年总量的比例在24%左右 。今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的就业数量显著下降,对全年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营商环境,同时采取强有力的扶持手段促进大众创业,是把全年就业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关键之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