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如何避免野生动物被“保护性伤害”( 二 )


将执法规范化建设辐射到细节
苏州市林业站站长姚新华表示,“符合放归条件的罚没动物应放归自然,保护动物、重点动物、三有动物等依审批层级调配到有资质的单位驯养 。”
以苏州为例,大部分罚没的国家保护动物均来自外地,缺乏在本地放归的自然环境条件,除少量珍稀动物被调配至动物园饲养外,大量动物会被送至有资质的养殖单位,按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来管理 。
如何避免在走司法程序中对野生动物产生“保护性伤害”?顾雪龙认为,应将执法规范化建设辐射到细节,如细化罚没财物管理办法、开展动物取证技能培训、提升全程留痕监督、开展放生动物管理等,“建议加大野生动物救助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并与司法机关形成有效协同 。”
今年初,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建了个野生动物初步鉴定QQ群,各地侦查人员在群内上传罚没动物的照片和视频可进行初审 。该司法鉴定中心技术主管周用武表示,“这个群主要用于提高鉴定效率,筛掉非保护动物 。”
【【野生动物】如何避免野生动物被“保护性伤害”】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杨国栋建议,应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无损害采样,根据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的方式来送检 。(张安娜 采访人员 李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