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带娃崩溃了?专家教你这样做

【居家带娃崩溃了?专家教你这样做】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4月21日 12 版)
居家至今 , 能让体面的成年人瞬间崩溃的学龄前儿童 , 已经被幽默地“妖魔化”成了“神兽” , 陆续复工的家长们似乎快撑不住了 。 如何带娃才能不崩溃?采访人员请专业人士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 。
赵红梅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 , 现任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研发办公室主任 , 家有两个女儿 , 大女儿上初中 , 二女儿今年5岁 。 疫情居家期间 , 她与俩娃朝夕相对 , “基本没太崩溃过” 。
这缘于赵红梅将一些心理学理论应用在了育儿过程中 。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 学前期便是其中的第三个阶段 。 赵红梅解释 , 小朋友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主动与内疚”这对矛盾 , 儿童在这一阶段体验目的的实现 , 在游戏中体会自我功能 , 实现自我教育 , 同时 , 这一阶段的发展程度将与日后的主动探索、自尊和自信都有很重要的联系 。
与一些家长的“伺候式育儿”理念不同 , 赵红梅和爱人在“培养主动性”方面下功夫 。 他们和5岁的女儿一起制订了居家 “一日生活安排表” 。 这张安排表中有包括8条事项 , 为了激发女儿的主动性 , 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表述 。 比如:自己主动学习英语 , 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问爸爸、妈妈、姐姐 , 避免哭闹;自己主动刷牙、洗脸、睡觉 , 如果主动完成就会有奖励;每天自己换内衣、内裤 , 香香地入睡;自己搭配第二天穿的衣服;自己主动参与劳动 , 和爸爸、妈妈、姐姐分享自己的想法 , 如果遇到问题大家会帮助我……
赵红梅尽量给每一条都制造出“画面感” , 并表达清楚“结果” , 让女儿更容易接受 。 她发现:“家长通常会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 , 但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 因此许多矛盾就产生了 。 ”她认为 , 5岁的女儿已经可以提出各种建议和想法 , 如果让女儿感觉“能驾驭自己的生活” , 孩子就会尝试自己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 那么家长也会轻松不少 。
除了培养主动性 , 赵红梅认为 , 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 也是影响亲子和谐度的重要因素 。 她主张 , 对待学龄前儿童 , 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和耐心 。
和孩子聊天 , 她也有听到一半就想发火的时候 。 前两天她的小女儿说 , 想养两只猫 , 一只叫雪碧、一只叫可乐 。 “我一听 , 怎么又和不健康食品有关?”感性的赵红梅差点粗暴地打断孩子 , 但理性的赵红梅占了上风:“如果我立刻批评她 , 那就聊不下去了 。 ”所以她耐住性子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女儿回答说 , “因为我想养一只绿色的猫 , 一只咖啡色的猫 , 绿色的像雪碧 , 咖啡色的像可乐 。 ”赵红梅幸亏刚才忍住了 , 女儿并不是要喝碳酸饮料 。 基于相似的经历 , 她总结:“父母不要急于镇压孩子 , 如果长期积压不良情绪 , 孩子可能会集中爆发 。 ”
最近几天 , 5岁的小女儿又迷上了画口红 。 “你为什么画口红呢?是因为喜欢这个颜色?可是妈妈更喜欢你嘴唇原来的颜色呢……”赵红梅认为 , 粗暴地制止可能会切断孩子向父母表达真实想法的欲望 , 把自己的意愿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传达给孩子 , 或许效果更好 。
她们母女相处得和谐 , 并不是因为女儿没淘气过 , “玩马桶里的水、把浴缸里的水倒在床垫上……这些事她都做过” 。 但赵红梅尽量不去“镇压”孩子的“创造力” , “大人需要先接纳孩子 , 这就是孩子存在的痕迹 , 我们可以变得幽默一些 , 开明一些 , 跟孩子探讨为什么要这么做 , 孩子想做什么 , 而不是只单一盯住恶果 , 多跟孩子讨论以后能不能换别的方式 , 孩子需要试错” 。
同时她还提到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游戏期 , 他们需要在游戏情境中实现自己的功能 。 “比如让孩子喝水这件事 , 幼儿园老师会说‘我是一个大茶壶 , 哪个小茶杯想喝水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