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苇@曾是八路军士兵的标志,歪把子机枪:抗战时期中国步兵的最强火力( 五 )


实际上 , 一战中重机枪便发展为阵地战最可怕的武器 。 在一次世界大战中 , 欧洲列强纷纷装备了以马克沁重机枪为蓝本设计的多种水冷式重机枪 。 这些重机枪大多布置在经过良好规划和伪装的阵地上 , 在作战中能够根据预先获得的距离数据 , 从敌军攻击方向的侧面横扫整个队列 。 在索姆河等战役中 , 重机枪和其他的速射火力在一天中给攻击方造成了数万的伤亡 。
中国军队装备马克沁机枪并不比欧洲军队晚 。 在1884年马克沁机枪问世不久 ,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洋务派便获得了这一情报 。 但是当时中国的军工基础极为薄弱 , 无法制造足够的弹药 , 同时中国的军人也并不相信有必要以每分钟数百发的射速对敌军进行射击 。
但是 , 1905年的日俄战争 , 让中国和日本军人深刻体验了马克沁机枪的可怕 。 在旅顺203高地攻击战中 , 日军装备的气冷哈乞开斯重机枪被俄军的水冷马克沁完全压制 , 迫于无奈的日军只有发动大规模的步兵白刃冲击 , 结果死伤惨重 。 而在一战经验传到中国之后 , 中国军队最终下定决心装备水冷的马克沁重机枪 。
以当时的工业水平而言 , 水冷方式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枪管连续射击所产生的热量 , 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枪的火力持续性 。 但是与此相对的是 , 水冷重机枪的机枪手除了要不断为机枪补充弹药外 , 还需要时刻注意冷却水筒的存水情况 , 并且预先为机枪备足冷却水 。
此外 , 重机枪较高的射速也带来了较高的故障率 。 在当时中日军队中 , 重机枪手既要有足够强健的体魄 , 能够背负几十千克的重量翻山越岭 , 还要有相当强的数学速算和机械维修知识 ,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重机枪的射程 , 并随时对机枪出现的故障进行判断和维修 。
王铭苇@曾是八路军士兵的标志,歪把子机枪:抗战时期中国步兵的最强火力
文章图片
对于缺乏武器的八路军而言 , 重机枪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 本图中八路军队列前摆放了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三挺重机枪 , 从左至右分别是九二式重机枪、三年式重机枪和三八式重机枪 。
中日机枪对决
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参与过南口战役的中国重机枪手 , 他叫贾善明 。 2013年已经有97岁高龄的他还能徒步爬上当年的阵地 , 并且清楚地向笔者描述当年的作战场景 , 以及每日从山下向山腰阵地运送冷却水和弹药的辛苦 。
贾善明为代表的中国重机枪手在抗战期间主要使用金陵兵工厂生产的民国24年式重机枪 。 这是一款以德制MG08型为蓝本 , 吸收其他多种重机枪优点制造的马克沁重机枪 。 1934年中国从德国获得了MG08的图纸及其他技术资料 , 交予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 , 1935年仿制完成 。
据统计从1935年到1948年 , 中国共生产35272挺民24式重机枪 , 其中15000余挺是1937年到1944年在重庆第21厂生产的 。 这一成果对中国而言已经相当出色 ,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 , 在一战的4年间 , 德国就生产了72000多挺MG08型马克沁重机枪 。
对当时的中国军队而言 , 无论是重机枪还是轻机枪 , 都远远不能达到规定的装备数量 。 1937年日军的基层步兵中队(对应中国军队的连) , 理论上都应该配有9挺轻机枪和9门重型掷弹筒 , 每个日军大队中还有一个装备8挺重机枪的机关枪中队 。
而同时期中国军队除个别德式整理师能达到每营6挺重机枪 , 每个连9挺轻机枪的水平 , 大部分部队一个营也许就只有一两挺重机枪和几挺轻机枪而已 。 因此 , 在纸面上 , 一个日军中队的火力很可能超过两个甚至更多的中国步兵连 , 当日军将大队的两门九二式步兵炮加强给参战中队时 , 一个日本中队也许可以凭借优势火力重创中国的两个营 。
当然 ,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重机枪生产 , 也出现了不足的情况 。 在1937年日军仅仅生产了足够17个师团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 九二式重机枪的生产进度更为滞后 。 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日军高层不喜欢价格昂贵又浪费弹药的重机枪 , 有些日军将领公开表示 , 单价高达2175日元的九二式重机枪和650日元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实在是“奢侈品” , 给步兵每人发一支单价不到100日元的三八式步枪足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