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飒:中国版监管沙箱,未来可期


##肖飒:中国版监管沙箱,未来可期
本文插图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 ,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肖飒lawyer
新机会 , 谁会受益
诚然 , 从央行向社会公示的创新应用项目中 , 可以发现监管机关尽力平衡各个业务板块促进百花齐放的局面 , 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清算组织、支付机构、科技公司等均有机会 , 第一波创新应用的导向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PI等 , 可总结为新技术+金融的创新融合 。 其目的还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 同时 , 照顾到对金融消费者的“普惠”服务等 。
我们认为 , 这一波金融科技的红利 , 主要受益人有两类:一是体量大但风控水平在国际上依然落后的银行业;二是要么有场景要么有硬核技术的互联网公司 。
银行业亟待新科技破局 。 “大而不强”一直是我国众多行业的通病 , 金融业概莫能外 。 前几日在北大某学院开会 , 席间学者业界讨论金融风控问题无不忧心忡忡 , 甚至有Banker认为我们比身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风控水平都有差距 。 针对当下情形 , 要想弯道超车 , 必须借助新科技才有可能实现 。 因此 , 从这一角度说 , 大家看到了问题 , 找到了路径 , 监管又给了“绿灯” , 我们相信会有更多银行真正尊重IT人员的巨大引擎作用 , 而不是认为他们是一群修电脑的 。 未来 , 我们在为传统银行服务时 , 有意识地引导其参与申报各级监管机关、自律组织的金融科技试点项目 , 争取帮助他们走在行业前列 。
互联网公司或者说科技公司也将成为本轮受益者 。 我们首先看好“有场景”的公司 , 无需多言 , 有场景就可创造金融需求 , 有金融需求就有金融服务 , 顺理成章 , 只不过互联网公司要知道自己的基本盘是“场景和服务” , 而不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赛和操作;其次 , 我们看好“有用户”的公司 , 点名网贷平台的几家头部企业 , 他们通过十年左右的服务 , 牢牢黏住了“中产阶层” , 尤其是其中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一批用户 , 这群用户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高是优质的金融客户;再次 , 我们看好“有技术”的优质科技公司 , 去年在清华校友会发现了一波海外归来的区块链技术“极客” , 其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是世界级别的 , 他们也投入了国内金融科技的洪流 , 未来可期 。
【##肖飒:中国版监管沙箱,未来可期】##肖飒:中国版监管沙箱,未来可期
本文插图

从P2P行业发展汲取的经验教训
客观看待网贷兴起、发展和消弭 , 是各方逐渐成熟的重要表现 。 应该说最初对于舶来品P2P的态度 , 各方本着“让子弹飞一会”的务实精神 , 本身没有错 。 然而 , 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关联的系统 , 牵一发动全身 , “点对点”直接融资的美好构想与“刚性兑付”的现实碰撞 , 火星四溅 , 影响甚广 。
一时间 , P2P成了过街老鼠;互联网金融也少有人提 , 作为亲历者 , 飒姐当时十分担忧是不是金融创新的步子要停下?!金融业未来还有实质科技创新的机会吗?现实告诉我们 , 担心是多余的 。 据媒体报道(经济参考报《首批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应用出炉 “包容审慎”监管护航金融科技创新》) , 央行将打造涵盖机构自治、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四道防线” , 飒姐理解:
一、机构自治的实质内容是“合规经营” , 合法合规地进行创新不可僭越法律;
二、社会监督的实质内容是“金融消费者反馈机制” , 金融消费者通过对金融科技具体应用的真实体验 , 进行评价、建议、投诉、申诉从而反馈给机构或监管机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