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慢生意”,驶入“快车道”( 四 )


另一方面 , “高投入 , 慢回报”对基金投资人的退出会形成压力 , 但他们在AI赛道上经历过多年的洗礼 , 从投资决策的那一刻 , 其实已经对投资标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退出方案 。
“可能并购、也可能独立IPO、还可能借壳上市 , 甚至可能换一个资本市场重新将架构进行重组之后上市 。 ”李睿说道 。
与此同时 , 随着BATJ和华为等科技巨头正积极向智能化转型 , 一部分AI公司正考虑把自己“卖给”巨头们 。 在他们看来 , 这个寒冬依然严峻 , 如何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并寻求新出路 , 成为当务之急 。
4、与巨头们竞合共存近年来 , BAT、华为及小米等巨头们纷纷进场 , AI赛道虽然热度持续升温 , 但彼此间的竞争却相对温和 。
龙梦竹坦言 , 在互联网时代 , 巨头们的确拥有流量和渠道方面的优势 。 不过 , 随着“AI+行业”的逐步渗透 , 以及细分品类和场景的持续需求 , 各家基本还处于同一起跑线 。 未来各家的玩法与竞争可能是流量和渠道 , 也可能是技术、内容和生态 。
“你再有流量 , 再有渠道 , 也离不开人机交互的技术服务 , 离不开底层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传感器 。 ”龙梦竹说道 。
目前 , “AI+行业”的应用“蛋糕”正在培养 , 尚谈不上白热化竞争 。 “不可否认 , 思必驰与华为、科大讯飞和BAT等一众互联网科技巨头 ,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 , 但它们之间的合作往来 , 显然也不容忽视 。 比如 , 思必驰与阿里在业务层面存在合作关系 , 阿里内部虽然有很多团队在做智能语音 , 但天猫精灵产品上还是有和思必驰继续合作 。 ”龙梦竹补充道 。
在杨志明看来 , 巨头们入局是必然 , 它不是威胁 , 反而是好事 。 因为巨头们都在做生态 , 创业公司应该从细分领域切入 , 将对应领域的细分场景做好做深 , 先生存再发展 , 同时与巨头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 , 而不是一上来就与巨头正面对抗 。
同时 , 他也指出:“企业还是要最接近自己的用户 , 这才是生存之本 。 ”诚然 , AI企业不能完全依赖巨头的流量 , 应该拥有自己的渠道和规模化的用户 。 比如AI企业不能只做技术API的提供方 , 而应形成自己的整体解决方案 , 并在某一场景下提供十分粘性的服务 。
「人工智能」AI“慢生意”,驶入“快车道”
本文插图

在与巨头们寻找合作共赢之道的同时 , AI行业迎来了另一个利好消息 。
据悉 , 早在2018年底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 , 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今年3月 , 相关部门再次提出 , “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
显然 , “新基建”提速 , 也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速 , 这个行业一边加速洗牌 , 一边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
姜明达分析 , “新基建”将带来三大利好:一是商业落地场景将更加成熟与多元化;二是将提供更多AI与5G、物联网等技术整合的机会;三是将加速AI公司商业模式的成熟与创新 , 带来更多商业变现的空间 。
李睿则认为 , 从目前来看 , 可预期的运营商会围绕5G铺1000万个基站和上亿个小基站 ,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 , 会为AI企业数据做更好的基础设施搭建 , 未来将产生各种各样新的商业场景或商业模式 。
随着AI的不断进步 , 商业也将随之进化 , 这是一种大势所趋的“必然性” 。 在姜明达看来 , 由于头部企业的实际业务未必能触及很深 , 那些对某些细分行业有极深和独特理解 , 并拥有交付能力的AI公司依然还有机会 。
而那些打着概念的伪AI企业 , 由于自身没有太核心的技术优势 , 最终被行业淘汰的几率极大;此外 , 对于那些处于赛道中后段的AI企业来讲 , 在提供的主要技术、产品和服务上 , 与头部企业高度重合 , 加之融资能力、数据积累及人才吸引力等方面较弱 , 它们的生存压力会很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