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望■《富春山居图》曲折离奇的六百年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 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 。 清顺治年间该画曾遭火焚 , 断为两段 。 前半卷被另行装裱 , 定名为《剩山图》 ,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 后半卷又称《无用师卷》 , 原藏于北平故宫 , 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 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 。 清顺治年间该画曾遭火焚 , 断为两段 。 前半卷被另行装裱 , 定名为《剩山图》 ,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 后半卷又称《无用师卷》 , 原藏于北平故宫 , 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画是如此 , 人何以堪 。 ”3月14日 , 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人员问时 , 讲起了《富春山居图》分居海峡两地的故事 , 并期望分藏于海峡两岸的传世名作能早日共同展出 。 编辑特约秦右先生钩沉历史资料 , 撰写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文章 , 以飨读者 。
文章图片
《富春山居图》
元至正十年(1350) , 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在松江夏氏知止堂为自己的一幅画自题卷末 。 元至正七年(1347)与僧人无用同归富春山居 , “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 , 不过因云游在外 , “阅三四载未得完备” , “今特取回行李中 , 早晚得暇 , 当为着笔 。 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 , 俾先识卷末 , 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 。 这一幅画 , 便是后来被称作“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 。
吹笛下山的神仙中人
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为“元季四大家”的黄公望 , 在四人中年纪最长 , 经历亦可称传奇 。
黄公望出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 , 常熟人 。 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 , 他本姓陆 , 少丧父母 , 贫苦无依 。 一位寓居在常熟西门外小山东麓的永嘉人黄乐 , 九十岁了还没有后嗣 , 看到他容貌秀丽 , 对他说:“公望子久矣!”于是收为养子 。 因此 , 这位陆姓少年后来便以公望为名 , 子久为字 , 自号一峰 , 称大痴道人 , 晚年又自号井西道人 。
黄公望的早年经历非常模糊 。 据说他有一位神童兄长 , 黄公望十二三岁时也参加了本县的神童考试 。 钟嗣成把他描绘成一个全知全能型人物 , “公望之学问 , 不待文饰 , 至于天下之事 , 无所不知 , 下至薄技小艺 , 无所不能 。 长词短曲 , 落笔即成 , 人皆师尊之” 。 中年时 , 他得到浙西廉访司徐琰的推荐 , 曾充任过“浙西宪吏” , “事论经理田粮” , 后来被提拔到京城的尚书省 , 担任监察御史院职务 。 因与权贵不合 , 获罪下狱多年 。
从这段记载来看 , 黄公望似乎是“清流”人物 。 但也有些记载指他为人浪荡不羁 , 办公时穿着道士服向上司汇报工作 , 为人不容 。 明代的刘凤在《续吴先贤赞》中说他“见学士大夫 , 伐其技能 , 多所淩忽 , 遂以罪锢之” , 又说他“谈儒墨黄老 , 以口辩屈人” , 总之是充满了艺术家气质桀骜不驯的人物 , 不是徇徇儒者模样 。
在狱中时 , 他的朋友杨仲弘赠诗给他 , 内有“何时再会吴江上 , 共泛扁舟醉瓦盆”句 。 出狱后 , 黄公望果然绝迹仕途 , 游历名山大川 , 放浪于江湖间 。
四十六岁时 , 黄公望在松江做测字先生 , 卖卜为生 。 次年(元延佑二年 , 1315)回到故乡常熟 , 隐居小山 , 不时往来吴越间 。 仍是那位对他不大以为然的刘凤 , 说他“好狡狯 , 教授弟子 , 无所问业” 。
中年以后的黄公望 , 与所有的隐逸高人一般 , 有许多旷达浪漫的故事 。 许多记载都提到他好狂饮 , “每月夜 , 携瓶酒 , 坐湖桥 , 独饮清吟 , 酒罢 , 投瓶水中 , 桥下殆满” 。 又曾在月夜驾着小船 , 用长绳把酒瓶系在船尾 , “返舟行至齐女墓 , 牵绳取瓶 , 绳断抚掌大笑 , 声振山谷 , 人望之以为神仙云” 。 又据和他有交往的杨维桢记载 , 有一日他与黄公望同游西湖孤山 , 听到湖中有“铁笛声” , 不久 , 黄公望也吹着铁笛下山 , 而游湖者正吹着笛子上山 , “二公略不顾 , 笛声不辍 , 交臂而去” 。 这样隽逸潇洒的故事 , 总是能让人怦然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