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望■《富春山居图》曲折离奇的六百年( 二 )
六十岁左右 , 黄公望与倪瓒一同加入全真教 , 成为了道士 。 他的老师是着名的金月岩 , 据说他与元代许多着名的道士如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等都是师友 。 六十六岁时 , 黄公望还在苏州的文德桥开“三教堂” , 宣传全真教教义 , 并且接受他人的诘难 。 沈周称“所至三教之人 , 杂然问难 , 翁论辩其间 , 风神疏逸 , 口若悬河” 。
隐士做派与宗教背景更给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在崇拜他的明代文人笔下 , 黄公望俨然已是个下凡的老神仙了 。 陈继儒说他到了九十岁仍“碧瞳红颊” , “貌如童颜”;李日华说“一日于武林虎跑 , 方同数客立石上 , 忽四山云雾 , 拥溢郁勃 , 片时竟不见子久 , 以为仙去” , 他得出结论:“……此老乃从十洲来 , 绘事特其撒米狡狯之一技耳 。 ”
黄公望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去世 , 年八十二岁 , 在古代绝对是高寿老人了 。 有人还嫌不够 , 说他在洪武年间尚在人世 , 一人跨三朝 , 真真是神仙中人了 。
名画逃过被焚毁命运
黄公望学画 , 据唐棣《铁网珊瑚》称 , 是从晚年才开始的 。 然出手不凡 , “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 , 四时阴霁之气运 , 得之于心而行于画 , 故所画千丘万壑 , 愈出愈奇 , 重峦叠嶂 , 越深越妙” , 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 王世贞论山水画 , 就说“大痴黄鹤(王蒙)又一变也” 。
《富春山居图》的作画 , 始于至正七年 , 何时完成不得而知 。 据说历时七年 , 也就是黄公望去世前一年才完成 。 因此 , 这是现在所能见到他晚年的最后一幅作品 , 最为后人珍视 , “煊赫绘林” 。 然而自明初至明中叶 , 一直下落不明 。 成化年间 , 由着名画家沈周收藏 , 因请人题跋而失踪 , 从此再也没回到他的手中 。 一直到弘治元年(1488) , 由苏州的樊节推购得 , 请沈周再加上一跋 , 他心酸地写道:“旧在余所 , 既失之 , 今节推樊公重购而得 , 又岂翁择人而阴授之耶?”
到隆庆四年(1570) , 这幅画从樊氏手中转到了无锡人谈志伊处 , 而后又归于一位“周台幕” , 万历二十四年(1596) , 由华中翰介绍 , 售予大画家董其昌 。 他兴奋地在跋中高呼“吾师乎!吾师乎!”并表示要把它藏在自己的画禅室中 , 与王维的《雪江》“共相映发” 。
董其昌死于崇祯九年(1636) , 死前数年 , 将这幅画抵押给了吴正志 , 未及赎回 , 即归道山 , 从此这幅画便成为吴家的传家宝 。 吴正志死后 , 归了他的二儿子洪裕(问卿) 。 他对这幅画无比珍爱 , 特意在家中“面水架一小轩” , 名之为“富春轩” , 专藏此画 。 为“富春轩”题匾额的邹之麟曾感慨:“名花绕屋 , 名酒盈樽 , 名书名画 , 名玉名铜 , 环而拱一《富春图》 , 尝闻天上有富贵神仙 , 岂胜是耶?”当明清鼎革之际 , 吴问卿更是“一无所问 , 独徒跣而携此卷” , “直性命殉之矣” 。
然而 , 也是因为吴问卿太爱这幅画 , 于是决定让它为自己陪葬 , 差点使《富春山居图》遭遇灭顶之灾 。 顺治七年(1650)吴问卿病笃 , 烧画殉葬 , 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趁其不注意 , 将它抢救出来 , 但前面已有一段“四尺余”被烧焦了 , 存下仅有六尺 。 这个故事因为太富有传奇色彩 , 更被后世添油加醋 。 例如恽寿平说问卿平生最爱的是智永的《千文》真迹与此画 , 于是决意烧二物陪葬 , 烧画时他看到火旺了就回里屋躺下了 , 因此吴子文才有机会救出;康熙初年的王宏撰说是侍妾偷偷抢出 , 一同焚毁的书画变成“怀素帖”;而唐光说其实是与唐伯虎的《高士图》一起烧的……难怪徐复观认为这个故事是吴家为自抬身价编造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