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这一民主政治雏形,东周时却在列国多趋于形式化,其原因为何?( 三 )


文章图片

齐桓公回国后 , 重用管仲为相 , 在齐国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 。 管仲改革的首要内容就是“三国五鄙”:将齐国城市分成三区 , 郊野分成五区 , 然后让士、农、工、商四类职业人群分区聚居 。 “三国五鄙”改革 , 其实就借鉴了乡遂制度;不同之处在于管仲更强调四类工种的职业化 , 所以才采取各种措施 , 鼓励士人恒为士人、农民恒为农民、工匠恒为工匠、商人恒为商人 。
其次 , 管仲也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 , 所以创立了“三选”制度:“乡选” , 由各乡官长举荐人才;“官选” , 各乡推荐而来的人才 , 分配到各职能部门工作 , 由各部门官长选拔表现优异者推荐给国君;“君选” , 由国君亲自面试“官选”出来的人才 , 优异者提拔成卿士的副手 。
表面上看 , “三国五鄙”改革后 , 只要各乡官长尽心尽职 , 各乡士人有充足机会参与齐国政治 。 但管仲改革后 , 乡遂制度下士人参政、议政的权利实际上已经被剥夺了 。 从各类资料中可知 , 管仲的“三国五鄙”改革虽然借鉴了乡遂制度 , 但乡遂制度下国人参政、议政的权利却从未提及 。 齐国士人要想参与政事 , 只能依靠各乡官长发掘而被层层举荐上去 。 这种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机制 , 无疑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 但其最大弊端在于 , 人才选拔都依赖于各级官长的举荐 , 那些不讨官长喜欢的人才就很难脱颖而出——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才的风气 。
#国人#这一民主政治雏形,东周时却在列国多趋于形式化,其原因为何?
文章图片

管仲去世前 , 齐国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人选来替代他 , 证明了齐国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存在极大的弊端 。 齐国人才危机的原因有多个 , 但管仲对乡遂制度进行改革后 , 基层士人缺乏了制度化的参政、议政机会 , 是人才难以得到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上述各国底层士人参政、议政权利 , 因为上层统治者加强集权的需要 , 要么流于形式化 , 要么被取消 。 然而 , 可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个诸侯国的国人议政传统却意外地长期保留着——这就是卫国 。
【#国人#这一民主政治雏形,东周时却在列国多趋于形式化,其原因为何?】#国人#这一民主政治雏形,东周时却在列国多趋于形式化,其原因为何?
文章图片

公元前660年12月 , 赤狄突然入侵卫国 。 此前强悍的赤狄人多次讨伐邢国 , 给邢国造成了巨大损失 。 因此 , 卫懿公高度重视 , 紧急动员国人服兵役 , 抵御外敌入侵 。
可卫懿公平日不理朝政 , 沉迷于养鹤 , 甚至让鹤乘坐大夫之车出行 。 “平时不烧香 , 临时抱佛腿 。 ”卫懿公的长期荒政令国人极为不满 , 都不想参战 , 所以朝会时纷纷喧闹道:“让鹤去参战吧 , 鹤才有禄位 , 我们又怎么能战?”
国人都消极怠战 , 卫懿公只得亲自上战场厮杀 。 最终不但卫懿公战死 , 卫国也被赤狄人所灭!此后 , 在齐桓公支持下 , 卫人在黄河东岸得以重新建国 。 为团结大多数卫人 , 卫国公室始终保留着国人参政、议政的权利 。 所以在卫国史上 , 国君显得极为弱势 , 频繁被国人赶下台来:晋文公、楚成王争霸之时 , 卫成公得不到国人支持 , 被迫逃亡陈国;卫献公执政期间 , 因无礼于大臣 , 被赶出卫国长达十二年;卫灵公执政之初 , 因为哥哥、嫡母乱政 , 再次被赶出国都;卫庄公与卫出公父子 , 都是二出二进卫国…… 。 由此可见 , 卫国国君是东周最为弱势的国君!
公元前467年 , 卫出公第二次赶下台后 , 在越国支持下 , 率军回来围攻卫国 。 此时 , 当年赶走卫出公的公孙弥牟想接纳他 , 对国人说:“国君率蛮夷之军前来讨伐 , 我们就要亡国了 , 还是将他接回来吧!”可国人却坚决不答应 。 公孙弥牟又说:“我逃亡有利于国 , 请让我从北门出去吧!”国人又纷纷阻止他逃亡 。 在国人强烈反对下 , 即便是卫都城门大开 , 卫出公也不敢进城 , 后来只能老死在越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