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从MC天佑到《惊雷》,被围剿的喊麦与割裂的音乐审美( 二 )
网络音乐时代 , 唯流量论的“失灵”
与圈内人的低评价相对的 , 是《惊雷》的惊人流量 。
我们不妨来看看《惊雷》到底有多火 , 各个版本的《惊雷》迅速杀入在线音乐榜单——截至4月17日 , 皮卡丘多多版《惊雷》进入酷我音乐新歌榜第六名 , 阳子版《惊雷》跻身QQ音乐热歌榜第12名 , QQ音乐还推出了“n种声音唱惊雷”专区 。
如果说在音乐榜单上的迅速蹿升不足以验证《惊雷》现象的热度 , 那么《惊雷》附带的二次创作潜质在短视频领地的爆发就坐实了该作品背后的流量价值 。 截至4月17日 , MC梦柯版本的《惊雷》作品在快手有超过61.1w的人使用 。 在抖音上 , #惊雷#话题下的18.8w个视频共获得了55.6亿次的播放;#挑战唱惊雷#话题下的3.6w个视频共获得了19.6亿次播放 。
B站上 , 关于《惊雷》的二次创作视频超过1000条 。 抒情版、戏腔版、超甜少女音版、周星星版等网友自发创作的多个版本陆续在音乐平台及短视频平台上线 。
图片
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为《惊雷》的火热提供了优秀的传播机制 , 也让其从音乐作品延展至视频创作 。 毕竟流水线的产品或许是对音乐的矮化 , 但相较于视频作品而言 , 音乐作品更多充当烘托氛围的效果 。
互联网时代下 , 大众的音乐审美迅速更迭 。 陈旧的审美体系不断被冲刷 , 各类亚文化以崭新的形式卷土重来 , 破开新的土壤 , 试图提升大众领域的话语权 。
近年来 , 得益于二次创作机制下出圈、翻红的音乐作品不在少数 , 《野狼disco》、《绿色》、《芒种》、《处处吻》、《心如止水》、《love 9》等等 , 作品质量与风格的差异也验证了听众审美的分化 , 也让网络歌曲遭遇“非议” 。
2019年1月 , 郑钧在节目《今晚九点见》中吐槽中国的音乐排行榜毫无公信力 , 称排行榜里的歌10首有9首听不下去 , “这就是屎啊”;2019年8月 , 李荣浩回应自己让《中国好声音》学员选唱网络歌曲《你的酒店对我打了烊》的质疑 , 引发一波关于“音乐并无好坏之分” 的探讨 。
在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下 , “审美”与“审丑”的表现似乎也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和独立性 。 人们可以在快手欣赏坂本龙一 , 土味视频、社会摇、摇花手也可以在同一平台逐渐成为部分群体的快乐源泉 。 在这背后 , 是新奇事物对大众感官的不断刺激 , 以及由此产生特殊的商业效果 。 而隶属于喊麦文化标签的“惊雷们”背后 , 是走入大众圈层后被迅速打上的“阶层文化”标签与分化的音乐审美 。
图片
在社会地位、社交圈层兴趣及审美差异之下的“文化亲密性”差异下 , 尽管用户开始使用短视频听歌的时代 , 与以往审美及习惯展现出了巨大差异 , 但互联网音乐时代的开启 , 就意味着 , 每个人都可以定义“咖啡和大蒜” 。
END
【合作 | 投稿 | 应聘 | 加群 | 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 。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和讯网立场 。 投资者据此操作 , 风险请自担 。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