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笔造万端传千年:简论毛笔的名称及形制流变( 三 )

「古代艺术」笔造万端传千年:简论毛笔的名称及形制流变
文章图片
(清)乌木管彩漆云蝠纹紫毫笔通长26.5厘米直径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三、笔造万端:毛笔形制多元化表现苏易简《文房四谱》载:“今江南民间使者 , 则皆以山羊毛焉 。 蜀中亦有用羊毛为笔者 , 往往亦不下兔毫也 。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兔毫笔、鹿毫笔、鸡毛笔、羊毫笔、狸毛笔、鼠须笔、貂毫笔等 , 还有采用两种及以上动物毛制成的毛笔 。 笔头采用何种材质或工艺制作直接影响到毛笔的吸墨程度和书写舒适度 。 披柱法笔头在笔头中心有笔柱 , 又称笔胎 , 笔柱外有一层薄的披毛 , 又称盖毛 。 笔柱一般由头锋毛、二锋毛、衬垫毛组成 。 其中 , 头锋毛与二锋毛是主要的书写部位 , 须选用锋颖毛 。 衬垫毛起到笔头塑型和腰部支撑、蓄墨的作用 。 披毛包围在笔柱之外 , 将笔柱抱合 , 使其使用时不容易散开 , 常常选用细毛 , 长度略短于头锋 , 长于二锋 。 披柱法笔头是现代毛笔的典型特征 。 散卓法笔头区别于上一种笔头的是这种制笔方法没有披毛 , 使用时较容易散开 , 在毛笔制作中主要有三种笔使用这种制作技法:一是笔尖开叉不影响使用效果的抓笔或特大笔;一是笔头直径过小 , 无法覆盖披毛的小笔 , 比如狼圭、勾线笔等;一是选用优质的光锋羊毫制作的长锋笔 。 束心法笔头这种笔头是用麻纸或绢帛将笔柱的大部分加以缠裹 , 仅露出笔尖部分的笔锋 , 因其笔头形状类似鸡爪后的突起而得名(鸡距笔) 。 束心的目的是为了塑造笔头的形状 , 同时可以控制吸墨 , 防止笔头吸墨过量而膨胀 。 该笔笔尖短细 , 由于缠绕了纸和绢 , 因而限制了运笔的空间 。 在魏晋和隋唐时期占主流 , 正仓院所藏的缠纸法毛笔就是使用了隋唐毛笔的形制 , 因此我们看到的奈良时代的大量写经大都是用这种笔头的毛笔书写的 。 按照笔头大小分 , 又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提笔、屏笔、楂笔、马鬃笔等 。 按笔头形状划分又可分为叶锋型、壮笋型、兰蕊型、葫芦型和蒜头型 , 即使是同一形状的毛笔也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 还有厚锋和薄锋、露锋和含锋之分 。 按柔性来分毛笔有刚性笔、柔性笔和中性笔 。 刚性笔如猪鬃笔、石獾笔、紫毫笔 , 柔性笔如羊毫笔、鸡毫笔、马毛笔 , 狼毫笔是中性笔 。 为了改善制笔工艺 , 增强毛笔的书画效果和使用的灵活性也有许多兼毫笔 , 如我们熟悉的狼羊兼 。 笔杆制作毛笔的笔杆主要为竹木牙角等硬质材料 , 还可以见到陶瓷、琉璃、漆器、玛瑙、玉石、黄金、白银等材质 。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竹笔杆 , 如苦竹、斑竹、凤眼竹、湘妃竹、紫竹等 。 辅件笔斗、笔顶通常选用牛角、象牙、动物骨头、玛瑙、翡翠、琥珀、砗磲、玉石、人造有机材料、黄杨木、紫檀等 , 在笔杆的装饰上除却竹制材料天然的花纹 , 还会采用剔红雕漆、黑漆描金或直接在紫檀等珍贵木材上描绘等方法 。 笔帽常用竹、铜皮、木头制作 , 但一般情况下在有了挂绳后 , 为了考虑透气性对毛笔的保护作用 , 不常使用笔帽 , 尤其是塑料笔帽并不实用 。 「古代艺术」笔造万端传千年:简论毛笔的名称及形制流变
文章图片
(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局部)绢本墨笔纵30厘米横14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四、“善书不择笔”从毛笔出现开始 , 人们就将毛笔与文字的书写紧密联系在一起 。 对于书写是否要对笔进行选择 , 书法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 唐代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和裴休认为“能书不择笔” 。 而前代的书法家 , 如张芝、韦诞、王羲之、韦昶等都善制笔 , 说明他们十分重视选择毛笔以适应书写的需求 。 元人方回有诗云:“世言善书不择笔 , 此物岂可不精择 。 空弓难赠养由射 , 快剑始堪孟贲击 。 ”文人手中的笔就好比射箭手的弓、武士的剑 , 是他们手中的武器 , 哪里有不加以选择的道理?书画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和选择毛笔的并不在少数 。 据说苏东坡最喜欢用诸葛笔 , 而赵孟对笔的选择十分挑剔 , 一般是先选取百余支试用 , 再选用其中较好的十支拆开 , 将选好的毫重新合并制作成一支新笔 。 针对书法史上著名的碑帖临摹和书写练习需要 ,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根据字体书写需要生产出的毛笔 。 如九成宫特制兼毫 , 采用羊毛和马盖毛制成 , 笔头直径约1.05厘米 , 出锋4.5厘米 , 笔锋柔和 , 提按均匀有力度 , 适合欧体楷书的“方圆兼备 , 以方为主 , 点画劲挺 , 笔力凝聚 , 欹侧险峻” 。 以著名书法作品为例 , 陆机《平复帖》主要采用秃笔的笔触 。 而《祭侄文稿》当为鸡距笔书写 。 颇具辨识度的瘦金体 , 是散卓笔的极致代表 。 而《寒食帖》正是苏轼喜爱的诸葛笔所书 。 陆游的《自书诗帖》的卷尾有提示为猩猩毛笔书写 。 陈献章《自书诗卷》用茅龙笔毫书写 , 与动物毛笔相比毛硬涩、吸墨性能差 , 运笔较干 。 宋代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说:“歙本不出笔 , 盖出于宣州 , 自唐惟诸葛一姓传其业 , ……熙宁后 , 世始用无心散卓笔 , 其风一变 。 ”无心散卓笔杂以多种毫毛 , 无笔柱 , 羊毫软而长 , 大都用于提笔作书 , 尤其是用来写草书 , 可谓是宣州的名笔 。 黄庭坚称:“有吴无至者……作无心散卓笔 , 大小皆可人意 。 然学书人喜用宣城诸葛笔 , 著臂就案 , 倚笔成字 , 故吴君笔亦少喜之者 。 使学书人试提笔 , 去纸数寸书 , 当左右如意 , 所欲肥瘠曲直皆无憾 , 然则诸葛笔败矣 。 ”这种新型毛笔的出现也直接导致制笔技法的改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