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浙大一院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二 )


之江院区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普遍年纪大 , 基础疾病多 , 病情非常复杂 。 如何守住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 是之江院区的医护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
“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 , 随时需要各科室高手组队打‘怪兽’ 。 ”重症监护室里的“总舵手”、主任医师方强说 , 医护人员都是24小时手机开机 , 随时准备进病房战斗 。
杭州网@浙大一院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文章图片
呼吸治疗师浦其斌正在工作 。
突破常规是重症监护室的常态 。 为提升救治成效 , 医护团队让患者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用ECMO(体外人工心肺机)维持心肺功能 。 但创新也意味着巨大风险——患者可能会有躁症乱动等行为 , 引发血压不稳 。 为此 , 医护人员不舍昼夜值守病床前 。 目前 , 该院重症救治团队上ECMO后的患者存活率全国领先 。
面对双肺功能受损不可逆 , 生命陷入“绝境” , 只能依靠ECMO勉强维持的患者 , 医护团队依然不放弃 。 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的肺移植手术在艰险中成功 。 “手术的难度超乎想象 。 常规肺移植手术一般花5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 , 而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术需要10小时 。 ”浙大一院肺移植科主任韩威力告诉采访人员 , 手术过程险象环生 , 稍有不慎 , 就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 为此 , 专家组们从转运路线、手术流程到操作标准 , 每一步都细化再细化 , 一些关键节点甚至精确到以秒计算 。 如今 , 接受肺移植的两位患者 , 病情平稳 , 正在恢复中 。
杭州网@浙大一院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文章图片
肺移植手术紧张进行中 。
捷报频传背后 , 是该院医护人员在实践中艰辛摸索而得的“浙一经验” 。 该经验也成为“浙版方案”的关键内容 , 为我省战“疫”保驾护航 。
在两个多月实战中 , “浙一经验”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 持续补充完善 , 经历3次迭代 。 最终 , 该院各学科聚智攻关 , 形成以早治疗、用对药、控制炎症风暴为核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浙江诊疗经验” 。
这份诊疗经验通过浙大一院专家组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的“云上会诊”、各国卫生部门和医疗专家的远程视频会议 , 正在惠及全球更多患者 。
杭州网@浙大一院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文章图片
在“出舱”前几天 , 已经在之江院区重症监护室战斗70多天的外科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方俊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 他在申请书里写道:疫情中 , 党的领导力和党员的凝聚力让我深受感触 , 我以能加入这个群体为豪 。
“1月27日刚‘进舱’时 , 医护人员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也很少 , 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 ”回顾自己的战“疫”历程 , 方俊君说 , 虽然是主动请战 , 自己的心态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 。 一开始 , 最难克服的是自己内心隐隐的恐惧 。
慢慢地 , 随着了解深入 , 心态上不再恐惧病毒 , 可全省各地转来的病人数量越来越多 。 “转过来的都是病情很重的患者 , 救治难度很大 。 医护人员一念之差 , 就很有可能决定患者的命运 。 有一段时间 , 心理压力大到晚上一度失眠 。 ”方俊君告诉采访人员 , 这样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 , 是他从业9年头一遭 。 但他得到的成长也是前所未有的 。 “每当跟随着各科室专家将危重患者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 , 前辈的高超技能和敬业精神对我的触动和思考都非常大 。 ”
杭州网@浙大一院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文章图片
肺移植手术在险象环生中成功 。
浙大一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彤也经历了从业16年来的许多个“第一次” 。 “比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更重的患者 , 我救治过不少 。 但我第一次遇到如此多危重病人集中在一起的情况 。 也第一次身处同时有13个专科的医生参与救治的重症监护室 。 ”李彤说 , 刚进病房时 , 他认为病房里最危重的十几名患者中 , 顶多能救回来一半 。 但在所有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的努力救治下 , 一些原本被认为不可逆转的患者也慢慢好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