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产品的奥秘——简化四策略( 五 )
说白了就是便利贴方法 。将记录有我们的见解、对问题的理解 , 内容、元素、模块、功能等相关内容的便利贴 铺满墙或者画板 , 然后寻找不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 对问题、记录信息、用户研究与观察、用户反馈等内容进行聚类整理 , 为相关的内容绘制连接 , 以呈现其关系 。
饱和”一词描述了整个团队用其集体的图像 , 笔记 , 观察 , 数据 , 经验 , 访谈 , 思想 , 见解和故事来覆盖或饱和显示的方式 , 以创建一堵信息墙以告知问题定义过程 。后将有可能在这些单独的元素或节点之间绘制连接 , 以连接各个点 , 并开发出新的更深入的见解 , 从而有助于定义问题并开发潜在的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从分析到综合 。
这个工具将组织原则发挥到极致 , 当然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来组织的 , 我们将相关的内容聚类 , 并将不同类别分类 , 拉开空间 , 站在信息墙前 , 我们能清晰的获知产品的内容或功能是如何被划分的 , 从而也自然更方便的探索出如何对内容或功能进行排列 。
3.笔记类产品的侧边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无论是印象笔记、有道笔记等笔记类产品 , 还是xmind类思维导图产品 。都属于组织原则的常规应用形式 , 即按层级规划内容 , 采用嵌套的形式 , 例如我的文章层级嵌套方式为笔记本/设计总结/2020文章输出/交互设计/本文章 。包括思维导图工具 , 都是使用这种树状图的形式来组织内容 , 这点就不用详细讲解了 。重点讲解一些其他细节 。首先 , 印象笔记侧边栏并没有提供排序功能 , 嗯哼 , 经常写作的人应该很清楚这是一个多大的痛点 , 在我的笔记主题分类很多的情况下(我可能有十多个笔记分类) , 没有排序的话 , 筛选目标内容的效率很低 。后来我去官网求助 , 结果发现原来印象笔记将排序功能隐藏起来了 , 或者说定义了自己的一个组织原则 。
通过给分类添加数字01、02 , 侧边目录就会按照这个顺序排序 , 当时我真的是惊为天人 , 原来还可以这样设计 , 知道什么叫润物细无声的设计了吧 , 我们这帮彩笔设计师 。它没有提供常规的排序功能 , 比如拖动 , 比如弹出菜单调整顺序 , 它只是把我们常识中的数字排序内化的经验结合在菜单栏的排序功能上 , 然后自然而然 , 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
现在我们反思下 , 为什么这么设计 , 且为什么体验会优于传统的方式 。
首先 , 排序不是高频操作 , 我说的痛点主要是在最初使用产品时 , 用户需要调整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听起来怪怪的) , 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 , 以及内容优先级、使用频率来自定义左侧目录的排序 , 但排序完毕之后 , 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不会在使用 , 这是其一 , 使用频率低 , 不需要前置功能 , 否则既占用位置又占用认知负荷 。
其次 , 交互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设计用户行为 , 或者说从用户行为中映射出功能 。这涉及到理解用户 , 并根据用户的习惯经验来设计功能 , 印象笔记使用数字来排序就是将用户早已内化的组织信息的经验无缝衔接在产品中 , 从而形成了这种纯粹自然而然的体验感受 。
最后 , 从设计人性化的角度 , 它有利于培养用户习惯 , 即培养用户规范化内容 , 梳理内容的好习惯 , 这涉及到设计的反思层(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 使用数字来组织笔记类别 , 与随意拖动组织笔记对比 , 最明显的优点是用户对自己内容的掌控程度的提升 。我能准确的了解我的第一部分内容主题是A , 第二部分内容主题是B , 这就是数字的魅力——准确性 。
再看“最近笔记”模块 , 它实际上是独立于整个笔记列表的 , 它的组织原则与其他笔记是两条脉络 , 最近笔记是根据用户近期使用情况 , 以及对用户很可能会继续使用的预测来组织的 。
推荐阅读
- [人生第一份工作]从产品角度看快递(1):收件
- 『淘宝网』从4款主流产品出发,掌握“搜索”交互
- 『产品』TOP50 | 徐工道路两大产品荣膺2020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大奖
- 搜狐新闻@智能家居健康智能家居产品
- Habitte■有的人不知道一加手机是国产品牌?
- 【西平】西平县委常委、副县长走进直播间助力农产品上行
- 【】互动+社交,会成为文化娱乐产品标配吗
- 『』洗碗机怎么选?米家互联网洗碗机8套容量更适合家用
- 『易快讯TB』OPPO新机A92s确认,官方产品渲染图公布
- 『微软』通过AI技术切入教育,微软推出移动端作文批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