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天祥被俘后,所有汉人都希望他早点死?贞节牌坊往往最要命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的死 , 一方面是元朝的残暴 , 另一方面是他的节烈和精神 。 但是 , 江南的故乡人民 , 对他的节烈、对他献祭的强烈期望 , 催促了他的早逝 , 也加速了文天祥被处决 。
【【历史】文天祥被俘后,所有汉人都希望他早点死?贞节牌坊往往最要命】
【历史】文天祥被俘后,所有汉人都希望他早点死?贞节牌坊往往最要命
本文插图

从他被捕的那天起 , 文天祥就要尽可能地为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 。 1278年12月 , 文天祥在广东省海丰遭到元军的袭击 , 最终被抓 。 次年4月 , 他被护送到了广州 , 当文天祥作为囚犯进入江西之时 , 他决定开始绝食 , 但是 , 他却并没有被饿死 , 所以 , 他希望有机会可以逃跑 , 便配合护送元军继续北进 。
然而 , 当时文天祥被捕的消息却传遍了整个江南 , 他没有牺牲 , 让很多的人都如坐针毡 。 此时 , 南宋已被彻底摧毁 , “老中国”中的无数官员包括文天祥的弟弟或被杀或投降 。 沉默的人并非不爱国 , 只是他们不打算牺牲自己 , 这是“肉食者”当高官的做法 , 但是 , 他们也有期待 , 他们希望别人为“旧中国”而死 。
现在 , 整个江南都期待着文天祥的早逝 。

【历史】文天祥被俘后,所有汉人都希望他早点死?贞节牌坊往往最要命
本文插图

然而 , 正是文天祥以前的部下 , 大声的喊出了“沉默多数”的心声 , 他在庐陵的同乡(现在的吉安)王炎午参加了抗战事业 。 然而 , 由于母亲的疾病 , 他很快就回到了农村 , 所以 , 他避免了被俘虏的命运 。 当时 , 28岁的王炎午听说文天祥被船押送到了江西 , 就作了1800多个字的《生祭文丞相文》:
“丞相再执 , 就义未闻 。 豪杰之见 , 固难测识 。 因与刘尧举对床共赋 , 感慷嗟惜之 。 尧举先赋云:‘天留中子继孤竹 , 谁向西山饭伯夷?’予闻其下句义 , 则谓伯夷久不死 , 必有饭之矣 。 予谓:‘向字有忧其饥而愿人饷之之意 , 请改作在字如何?’尧举然之......”
而且 , 王炎午还抄写了近百本“祭文” , 将其传到各处 。 总之 , 文丞相应该尽快死 , 只有当他死了 , 才能明确志向 。 他的生命必须结束 , 王炎午所做的一切 , 都是为了鼓励文天祥“快死”来维持气节 。 其实 , 王炎午的行为 , 实际上 , 也代表了当时在元军铁蹄下“沉默多数”的道德要求 , 这极大的震撼了这一时代 。
而王炎午劝说文天祥牺牲 , 则是建立在社会心理学基础上的 。

【历史】文天祥被俘后,所有汉人都希望他早点死?贞节牌坊往往最要命
本文插图

进入宋代以后 , 中国文化很重视个人的精神 , 但能自觉修行的人不多 , 大多数人不是去自我牺牲 , 而是为了崇高的道德价值 , 鼓动他人去牺牲 。 王炎午的直接提出 , 不仅对文天祥的道德造成了压力 , 还是史无前例的 。 数千年以来 , 文天祥都被人们看作是一个英雄 , 他的事迹已经传了上千年 。
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之中 , 文天祥算是唯一一个 。
所以 , 有人称赞王炎午的祭文 , 说:“这体现了他悲壮的忠贞 。 ”在崇高的道德观下 , 中国人心中有了一种对生命的漠视 , 即:对于为敌俘虏的文人 , 对于失礼的妇女 , 他们希望这些人能够死守气节 。 如果放回去 , 几乎和投降、叛变的结果一样 , 一生都会受到道德的歧视 。
当然 , 对于那些希望被俘之人和被侮辱的妇女自杀的人来说 , 他们的任务是传播烈士的英雄事迹 , 在贞节牌坊里表彰这些妇女 。 然而 , 在道德主义下 , 王炎午的劝死 , 则表现出了对基本生活的冷淡 , 他没有站在文天祥的生活立场上 , 而是要求文天祥为道德理想牺牲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