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青年■原创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镜鉴青年■原创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本文插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虽然说起清代做官的“油水” , 后人常津津乐道“三年清知府 , 十万雪花银” , 但同是地方官 , 大清的“道台”们 , “人气”也是丁点不差 。 比如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故乡》里 , 男主人公“迅哥儿”的老邻居杨二嫂 , 颠颠跑来揩油顺东西时 , 就拿“道台”造谣:“阿呀呀 , 你放了道台了 , 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 , 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 还说不阔?”
鲁迅写《故乡》时 , “大清”已亡了有些年头了 , 可在杨二嫂这等“草民”心目中 , 堂堂“大清道台” , 依然承包了他们对“有钱人”的所有想象 。 可见“人气”之高 。

镜鉴青年■原创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本文插图

而放在“买官生意”持续火爆的晚清年间 , “道台”这个官职 , 行情也是一路看涨 , 甚至到了“有价无市”的地步 。 好些个有钱人一掷千金 , 也只能买个“候补道” , 也就是“等补缺”的“替补道台” 。 然后就一天天板着手指头熬 , 死也要过把“道台瘾” 。 多少清末民初讽刺小说里 , 那些懒馋奸滑的角色 , 常见是“候补道” , 惹得多少读者连笑带气 。
这“道台”的诱惑力 , 咋就这么大?
道台 , 在清代又被称为“道员” 。 在清代的官制体系里 , “道台”是介于省(巡抚)与市(知府)之间的官职 。 清初时还只是临时性的兼差 , 乾隆年间正式固定下来 , 成为正四品的地方长官 。 个别岗位的道台 , 也有“正三品”甚至“正二品”的特例 。 甚至清代有些时间段里 , 道台们还手握“密折封奏”的大权 。 比起拥有“十万雪花银”的地方知府们 , 显然权力大得多 。
但“道台”之所以有这么高“人气” , 还不止因为这官够大 , 而是够肥 。

镜鉴青年■原创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本文插图

(清末官员)
以《光绪会典》记载 , 清代的道台 , 分为“分巡道”与“分守道” 。 学者梁元生 , 则是将其分为“民事行政道台”和“具有特殊职能的行政道台” , 前者是省级督抚和地方府县官员的“中间人” , 既要“观察”(监督)地方行政 , 也要署理军事、水利等地方事务 。 后者则专门负责特殊事务 , 比如“粮道”“河务道”“提学道”“茶马道”等 。
可以说 , 在清代的地方行政体系里 , “道台”既肩负着监督责任 , 又负责多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事务 , 堪称地方行政的枢纽 , 意义十分重大 。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 , 为什么这么一个清初的“兼职” , 发展到乾隆年间 , 会终于变成“全职” 。 参考其工作内容 , 样样都马虎不得 。
当然 , 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腐败 , 意义重大的“道台”岗位 , 在很多清代文人的笔下 , 也是压力山大:比如陕西的“粮道” , 每年最繁忙的工作 , 还不是运粮 , 而是承办陕西官府每年的各式宴席 。 上等的宴席 , 要备足燕窝烧烤 , 就算一般的宴席 , 也得凑齐白鳝等珍贵食材 。 这类规格的宴席多久一次?大宴会每个月都要有 , 小宴会天天有 , 每隔十天半个月 , 粮道还要组织宴会 , 把藩台臬台各衙门都叫来聚一通 , 变着花样吃 。

镜鉴青年■原创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本文插图

为何“压力”这么大?以《道咸宦海见闻录》的哀叹说:一是为了“以联友谊” , 就靠着饭桌上觥筹交错 , 打通各类关系 。 二是面子问题 , 你不这么吃 , 就说明你穷酸 。 丢了面子 , 可就不好办事了 。
那这么“有压力”的工作?为何大家还削尖了脑袋抢 , 甚至不惜花钱买?《道咸宦海见闻录》作者张集馨的遭遇更是缩影:他作为陕西粮道的“道台” , 每年要给西安将军送五次礼 , 每次礼金800两以上 。 每个季度还要给陕西巡抚送礼 , 每次白银1300两 。 至于给门包等人的“礼金” , 那更是不计其数 。 可以说 , “道台”任上 , 单是送礼的钱 , 就算把道台们的“合法收入”全搭上都不够 , 那为何还照送?因为没有一分钱是自己买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