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如归」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

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 十八岁“逆行”,只因钟南山那句话
「朱如归」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
文章图片

湖北省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朱如归在工作间隙,打出胜利的手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湖北归来,朱如归删了很多条朋友圈记录 。
时光像是被掐掉了一段 。但那些记录着振奋与低落、忐忑与平静的片段,已被他珍藏于心底 。
两个多月前,18岁的陕西省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二年级学生,乘火车、搭汽车、转步行,只身前往千里之外的湖北孝昌,在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担任志愿者 。
在那里,他见证生死,也经历了不一样的成长 。
回到校园,恍若隔世 。每当同学问起在湖北的经历,他都莞尔一笑,简单回答一句“还好” 。
其实,那段日子已刻骨铭心 。
大年初一,他瞒着家人“逆行”湖北
“人家觉得我太小,又这么远,担心安全无法保障,都劝我留在家中 。”片刻犹豫之后,他还是决定要去,理由很“冲动”——“84岁的老人都能战斗在抗疫前线,年轻人凭什么龟缩在后面?”
如果没有疫情,朱如归原本计划趁寒假来一趟远行 。母亲经营的服装店铺要歇业几天,在福建读大学的姐姐回家,难得一聚,全家人准备报个旅游团出去走走 。这个平日有些叛逆的大男孩,对出行期待已久,还专门买了一个大行李箱 。
疫情突如其来 。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时,有关武汉的新闻一条接着一条,朱如归有些烦乱 。
身边的气氛也很紧张:亲友微信群里,真真假假的消息越来越多 。县城大街上,许多人戴着口罩,行色匆匆 。过年的热闹气息,全无踪迹 。
1月21日,一张突然蹦出的照片,让朱如归坐不住了 。“钟南山院士劝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但他自己却向着武汉逆行 。”他扔下手机,在家中来回踱步,只感到一股热血往头顶上涌 。
事后回忆起来,母亲朱伟红才觉得,那天儿子和平时“有些不一样” 。
整个下午,朱如归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电话 。
第一个电话打给武汉团市委 。“我想去当志愿者,尽一份力!”满心期待,听筒那头等来的却是婉拒 。同济医院、金银潭医院、协和医院……他顺着网上查来的电话逐一打过去,都是同样的结果 。
婉拒的原因不难理解,但朱如归还是有些沮丧 。
“人家觉得我太小,又这么远,担心安全无法保障,都劝我留在家中 。”片刻犹豫之后,他还是决定要去,理由很“冲动”——“84岁的老人都能战斗在抗疫前线,年轻人凭什么龟缩在后面?”
计划开始实施 。他瞒着母亲,悄悄准备口罩和消毒液,又找同学筹集路费 。大家都是学生,只能你一百、我两百地凑,终于凑到了1000元 。“我掰着指头算了算,这些钱差不多够了 。”
1月23日,武汉“封城”,朱如归心里“咯噔”一下,“不能再等了,去了再说!这么大的城市,总需要人进去帮忙吧?”
除夕之夜,朱如归同家人吃了团圆饭,连细心的姐姐都没有察觉到弟弟的异常 。当晚,他连夜写下志愿书,想着到了武汉“应该能用得上” 。字迹不算工整,但却是用红笔写的,他还专门备注:红字以表决心 。
大年初一一早,他告诉母亲,要去西安找同学玩 。“疫情这么严重,你到处跑什么!”朱伟红扣下了他的身份证,他又说要出去走走,这一次母亲没有阻拦 。
朱如归故意从前门大摇大摆出去,又悄悄绕到后院,提起早就准备好的行李箱,踏上征程 。
他坐公交车到了最近的汽车站,办了临时身份证,乘火车到达西安 。前往湖北的车票已经买不到,他掏出手机,查到离湖北最近的车站是河南信阳,“先去这儿!”
硬座车厢里乘客稀少,朱如归一夜无眠,满脑子都想着如何进入武汉 。
车抵信阳,他打车到107国道边,再也无法前进 。他临时决定,步行前往武汉 。
每到一地,都有交通管制关卡 。几乎所有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戴着口罩、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都很惊讶 。有劝返的,有提出要送一程的,朱如归一一婉拒 。“大家都在岗位上脱不开身,不能给人家添麻烦 。”顺着国道,他走了一天一夜,累了就坐在旅行箱上打个盹 。
大年初三晚上,他抵达湖北孝昌 。后来才知道,这段路走了110公里 。
此时,母亲还对他的“出走”全然不知 。儿子去同学家小住几天,以前也有过几次 。电话打不通,朱伟红并没有太在意 。
从出门的一刻起,朱如归就屏蔽了母亲和姐姐的电话、微信 。“他们打电话过来,肯定会劝我回去 。妈妈一哭,我也怕自己会动摇 。干脆,就当一次‘不孝子’吧!”
心里是有怕的 。坐火车时,朱如归把自己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密码编成短信,发给了最好的朋友,还叮嘱一句:“如果我回不来了,请转发给我的妈妈 。”
不过,为防万一,他还是向亦师亦友的班主任王静通报了行程 。
直到王静打来电话,朱伟红才知道儿子已经到达孝昌 。“他步行了100多公里,是不是荒郊野岭,有没有危险?他在哪里休息的,有没有狼?”得知这段行程,她仍止不住后怕 。
战“红区”,亲历悲喜时刻
“哪怕是为病人送餐、打扫卫生也行,这些不需要专业知识 。普通护工能做的,我都能做!我来了就是吃苦的,到一线为医护人员搭把手,能帮一把是一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