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科创板首只川股诞生背后:一家企业与一座城市的共生共荣( 二 )


业内曾经流传这样一段“佳话”:落户之初 , 成都先导和成都高新区的正式洽谈仅用了短短一个小时 。
“落户成都高新区 , 政府提供房租减免、实验室建设补贴和创业启动资金 , 启动比较顺利 , 但和很多创业者一样 , 后续就出现了难题 。 我们做的东西在国内没有先例 , 太超前反而增加创业风险 , 投资人也不确定我们是否能做起来 。 我不断解释 , 再加上政府支持很快到位 , 风投这才放心投资 。 ”李进回忆 。
不过 , 从波士顿、硅谷的成熟经验看 , 一家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的诞生 , 除了宽松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 , 还离不开顶级医院和大学的科研优势、资本的加持 , 三者缺一不可 。
对此 , 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周园曾分析表示 , 成都医药健康产业具有外部机遇和内部优势——外部机遇 , 包括“一带一路”让成都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等;内部优势方面 , 成都则具有人口总量大、市场广、样本多等健康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
近年来 , 生物医药产业也迅速改变着成都的产业格局 。
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成都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 2017年7月 , 成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 , 统筹布局建设包括天府国际生物城在内的66个产业功能区 , 以解决“大城市病”和区域发展同质化问题 。
在此背景下 , 以成都先导、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和产业功能区 , 在加速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获得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 。
作为成都市产业发展主阵地 , 成都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也表现突出 。
据统计 , 2019年 ,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规模首次迈过500亿元大关 , 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3亿元 , 占成都市医药工业比重达34.9% , 连续三年保持近20%的增长率;全年新增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2家、瞪羚企业19家 , 生物产业市场主体达2900余家;并获批成为全国第四个进口生物制品口岸 。
“起步虽晚 , 但专业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发展潜力大 。 ”这是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中心对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评价 。 事实上 , 无论是成都先导的发家创业 , 还是天府国际生物城的蓄势崛起 , 也都印证了这座创新创业高地的蓬勃活力 。
产城融合样本:从一家企业到一座新城
一年破土 , 两年聚产 , 三年立城 , 四年成势 。
在一场推介会上 , 毕马威政府与公共事务咨询合伙人刘明曾描述自己的亲身感受:“我一走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 就感到无比惬意 。 我们见证了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发展历程 , 这里不仅有创新要素的集聚 , 还包括‘人城产’ , 以及生态体系的搭建 。 ”在他看来 , 天府国际生物城构建起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 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 。
3月11日 , 天府国际生物城19个项目集中开工 , 总投资达123亿元 。
“当前 , 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 着力打造3.0版本的产业功能区 。 今天集中开工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项目 , 是在做强产业功能 , 提升核心竞争力 。 而打造产业社区 , 是在补齐生活短板 , 提升城市能级 。 相信这批集中开工的19个项目 , 将进一步加快生物城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和宜业宜居产业新城 。 ”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在开工仪式上表示 。
独立成市 , 是天府国际生物城自规划之初就定下的发展理念 。 从一片空地到如今高楼林立的产业新城 , 天府国际生物城在四年间完成了蓝图到实景的蝶变 。 这样的变化并非从无到有 , 而是“美与美的叠加” 。
“我们不仅不砍伐原生态树木 , 反而依托永安湖等自然禀赋打造多样化城市生态 。 目前 , 生物城已建成投运55万㎡永安湖绿道示范段、26.5万㎡条条河湿地公园 , 今年还将实现首个开放式中央森林公园投运 。 ”天府国际生物城有关负责人介绍 ,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理念 , 要“将城市建在森林中 , 将实验室建在花园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