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晋中市省级非遗项目名单(六)( 二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所载:“介子推不言禄”是介子推传说的原型 , 主要情节为:
1.重耳落难 , 介子推跟随;2.重耳登基 , 赏众臣而不及子推;3.子推携母隐居而死;4.晋文公封田志过旌介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介子推传说日益丰满 。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吟道:“介子忠而立枯兮 , 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 , 报大德之优游 。 思久故之亲身兮 , 因缟素而哭之 。 ”这一吟诵表明介子推的故事已发生变化 。 战国后期 《庄子·盗跖》载:“介子推至忠也 , 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 文公后背之 , 子推怒而去 , 抱木而燔死 。 ”第一次出现割股疗饥 , 后文公背之 , 介子推怒离去情节的叙述 , 以割股疗饥突出介子推之忠义 , 一“背”一“怒”表现出君臣关系的对立 , “抱木而燔死”情节则强化了传说的悲剧色彩 。 《吕氏春秋·介立》增加了介子推赋诗公门和晋文公悬赏寻人的情节 。
寒食节在隋唐发展为全国性节日 , 介子推传说的流传范围更加广泛 , 内容越发丰富 。 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翰府名谈·洁惠侯记》细化了重耳流亡的情节 , 突出了介子推之母的形象 , 描述了介子推被焚时的惨烈 。
随着插柳等清明节节俗的兴起 , 这一古老传说又被添进新内容 , 用以解释清明节和插柳习俗的发生 。 围绕介子推还有噪仁鸟、妒女庙、植桂树、“足下”称呼起源 , 用柳木作哀杖的来历等传说 。
当代 , 随着介子推传说发源地——介休绵山风景区的开发 , 与介子推有关的传说故事陆续被整理出来 , 同时修建清明(寒食)节展览馆 , 运用戏剧和电视剧表演介子推传说 , 这都让介子推传说在当代得到了广泛传播 。
2009年4月 , 介子推传说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传统舞蹈——
昔阳迓鼓
迓鼓是一种融鼓乐舞蹈于一体 , 在昔阳县境内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 。 迓鼓约在明末清初盛行于昔阳 , 有人提出 , 其起源年代应在宋代甚至更早 。 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 , 但从迓鼓的发展流派、保留节目以及表现形态方面能找到依据 。 迓鼓表演的人物都是宋代赵匡胤、宋江等人物 , 主要情节则是摆势布阵 。 这表明昔阳迓鼓应该源自古代军旅鼓乐 , 它的原始功能极有可能是调兵遣将摆阵的军事号令 。 如果这一推断成立 , 昔阳迓鼓的历史会更古老更久远 。
昔阳迓鼓有三大派系:界都乡里安阳沟派、大寨镇白羊峪派和沾尚镇口上派 , 以界都乡里安阳沟派掌握的技艺最为全面 。 目前 , 能确认的迓鼓传承人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国年间的宋柱(1856—1930) , 其后分别是宋巨仓(1888—1972)、宋广忠、宋满亮、史志荣等 , 以及更年轻的宋惠、宋生 。
迓鼓是典型的广场舞 , 从传统组合形式来看 , 它以九面鼓为主要乐器 , 其中一面高音鼓为“引鼓” , 有指挥和领舞的功能 , 其余八面为“接鼓” , 另配两副小镲 , 两副大镲 , 两副大铙 , 四只堂锣 , 四只音锣 , 共计21件 。 迓鼓以鼓乐为伴奏形式 , 舞者就是乐手 , 舞步多用“平颠步”“扑垫步”“蹲点步” , 其表现形态为“摆阵图” 。 从鼓乐的角度讲 , 它以一呼一应为基本行进方式 , 上下句分明 , 长短句得当 , 抒情如行云流水 , 激越似呼风唤雨 , 严格的对仗平仄 , 成套的鼓谱章节 , 可长可短 , 转换自然 , 鼓乐风格独特 。
昔阳迓鼓流传下来的鼓乐部分基本齐全 , 但鼓乐演奏技巧、舞蹈动作等随着老艺人的逐年减少面临失传的危险 。
近年昔阳有关部门组织专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 , 加大对新一代艺人培养的支持力度 , 从规模和阵容上对昔阳迓鼓进行了大胆改革 , 21人的组合形态已被打破 , 最多曾组成150人的庞大队伍 , 演出场合也由过去单一广场表演发展为可在舞台上演出 , 但其舞蹈形态和鼓乐形态仍保留了原有神韵和风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