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晋中市省级非遗项目名单(六)( 三 )


2009年4月 , 昔阳迓鼓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民俗——
左权河南村“黄河阵”
左权河南村“黄河阵”起源何时无确切考证 。 当地流传春秋战国晋国卿大夫先轸转战辽州 , 死后葬于河南村后南山 , 为纪念先轸大夫 , 每年周边村庄群众都到河南村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 “黄河阵”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 , 当时叫“装鬼变鳖” , 明末清初年间鼎盛时期更名为“黄河阵” , 文革期间中断 。 2000年恢复后 , 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大型游艺活动 。
河南村“黄河阵”主要表演三个剧目:1.鹿鹤同春 。 表演情节是仙鹿调解黑白蛇精与仙鹤的打斗 , 没有成功 , 于是请老寿星出面收服蛇精 。 表演中不同人物的出场伴着不同鼓乐 , 寿星居中 , 金童、玉女、鹿、兔、青蛇、白蛇和若干云板簇拥左右 。 2.金和尚抓小鬼 。 表演时随着不同鼓点 , 演员带弥勒佛头像 , 肩上背着乾坤带 , 两手拿云板 , 下凡捉四个妖鬼 。 3.独角兽点兵 。 穿绿色水衣的水中之王独角兽拿着九耳连环刀出场 , 伴着不同的鼓点与鱼、蚌、虾、鳖等水怪搏斗 , 最后独角兽手举九耳连环刀完成回场动作 。 该表演的阵势如在水里 , 特别是鱼、蚌、虾、鳖的动作惟妙惟肖 。
河南村“黄河阵”中不同角色的舞步各不相同:金和尚是十字倒半步 , 前抡步 , 倒挫移步;老寿星是十字倒挫步 , 横移倒挫步;乌龟是罗圈前跨步 , 横移罗圈弹跳步;鹿、鹤、兔是弹跳步 , 分为单脚跳及双脚跳;黑白二蛇是前跨小蹲步 , 骑马大跨步 , 腾跨八字弹跳步;鱼、蚌都为小云步;虾为前抡倒挫步;大、二、三仙姑 , 金童玉女为云步;虾兵蟹将为武云步 。
河南村“黄河阵”各角色人物的道具也各不相同:老寿星的龙头拐杖、银刷 , 金和尚的钵 , 大仙姑的摇魂铃 , 二仙姑的吸魂铃 , 三仙姑的绞仙剪 , 独角兽的连环刀 , 孙悟空的金箍棒 , 哪吒的银枪和乾坤圈 , 乌龟的双锤 , 鹿的帅字旗 , 虾兵蟹将的刀枪剑斧叉等 。 文乐器有唢呐、低胡、中胡、二胡、四弦、竹笛等;武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 。
2011年6月 , 左权河南村“黄河阵”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曲艺——
平遥弦子书
平遥弦子书 , 又名“盲书” , 俗称“瞎子说书” 。 据平遥县文化志记载 , 它源于明朝末年 , 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 代表人物是清代咸丰年间的艺人王文成(艺名斗斗) , 他每日坐一木凳 , 手执一柄破旧折扇 , 表演一些有名的历史书段如 《五女兴唐传》《三国演义》《水浒》等 , 很受人们欢迎 。 后来一些盲人把当地流传的民谣小曲、故事传说编成书段 , 配上简单乐器(三弦、腿板)进行单人演唱 , 弹唱者自弹三弦 , 把两块檀木板绑在左小腿上 , 把一面小镲绑在右膝盖上 , 演奏时两腿不停地上下摆动 , 带动腿上的檀木板打节奏 。 虽是单人演唱 , 但弦、板、镲一响 , 犹如一个小乐队 。 清末时文明昌、常天禄又添加了四弦 , 解放初期时名艺人裴广礼等又加上了二胡、低胡(俗称嗡子)等 , 弥补了伴奏乐器中缺少中低音的不足 , 表演日益完善 。
弦子书内容起初为民间诙谐趣闻 , 后来加入由明眼人口授的长篇古书段 , 内容增多 。 单人演唱不能适应大段方唱 , 且盲人单独活动有很多不便 , 需结伴同行 。 多人说唱成为弦子书的主要形式 , 20世纪30年代起形成红、黑、生、旦、丑的行当 , 这增强了书段的艺术效果 。 乐器添置了大小三弦、四弦、胡琴等 。
平遥弦子书音乐旋律形成初期接近晋东南琴书和晋中民歌小调 , 后逐渐加入中路梆子和晋中秧歌的唱腔 , 当代则开始渗入流行音乐 。 开场曲牌有《梵王宫》《上包头》《抢亲》 等 。 其说唱属板腔体 , 演唱中有平板、散板、念唱板、剁板等 , 散板节奏多用于开头 , 叙述情节使用平板 , 速度平稳 。 传统唱腔一般是七字句 , 五字腔 , 依字行腔方言演唱 。 其中说白占到70% , 特点是吐字真、韵味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