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相约』书法家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是观点还是笑点,是表达还是表演?


西方流传一句名言“愤怒出诗人” , 这是从艺术的创作心理出发的一种论断 。 而在我国的艺术理论中 , 也有类似的《诗经》中有句:“心之忧矣 , 我歌且谣” , “君子作歌 , 维以告良” 。 这里的“忧”比愤怒表达的更进一步 。 艺术的感人之处 , 往往不是来自顺畅时的遣词造句或者笔墨色彩的技术表达 , 而是表达一种极端时候的共鸣 , 这种极端与其说表现为愤怒 , 倒不如说其实是表现痛苦 。
痛苦是人在不顺的逆境中的身心反映 。 痛苦有生理的 , 也有心理的 , 痛苦的表达更容易让人们有同类而言相似的共鸣 , 进而产生共情 , 起到感人和艺术效果 。 书法艺术 , 是文人用笔墨表达自身状态 , 建立一种拟人的性格理念 。 书法有时候是在表达气质、性格 。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 笔墨中体现了才情气度 , 也如张旭的《古诗四帖》表达的是一种狂狷的性格 。
而最感人的书法作品 , 往往是表达痛苦 , 字字血泪的作品 。 这是一种更深刻的艺术表达 , 才情气质性格反而都成了表达工具 , 而表达的目的是直接的抒发这种痛苦 。 书法经典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

『书画相约』书法家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是观点还是笑点,是表达还是表演?
本文插图

《祭侄文稿》字字血泪的痛
《祭侄季明文稿》 , 是颜真卿50岁时书 。 书法艺术中流传这样的一句话:“碑不如帖 , 帖不如信 , 信不如稿” , 这是从书法表达性情的角度对书法形式的一种态度 。 碑文往往是政令书写 , 帖往往是诗词文章的草稿 , 信是联络往来 , 这几个都是有很强的“内容写作”的倾向 , 只是从内容的自我性来说 , 帖比碑过之 , 信比帖过之 。
而“稿”则是一蹴而就 , “自我性”更加的强烈 , 内容和书写往往融为一体 , 充分的表达着情绪和性情 , 更加直接也更加具有记录性 。 我们看到李白的豪迈诗篇 , 但毕竟大多是看的印刷体 , 我们只能看内容去模拟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 而书法作品则不同 , 形式和内容都再现了当时的那个情景 。
这篇文稿 , 是颜真卿回忆他的兄长和侄子在安禄山叛乱过程中的反抗进而英勇牺牲 。 悲愤之情发于笔墨之间 , 痛苦之感在一笔一划中渗透 , 这是一篇包含血泪的篇章 , 而精彩的书法所表达的信息似乎比内容更加丰富 。 这是一种心痛的表达 , 表达了痛的愤怒、痛的失望 , 痛的求索 。

『书画相约』书法家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是观点还是笑点,是表达还是表演?
本文插图

痛苦 , 是一种愤怒
颜真卿此稿 , 用笔厚重 , 力量雄浑 , 风格浑朴苍穆 , 节奏有力而明快 , 毫不拖沓 , 有如一曲黄钟大吕的悲歌;但他的字并不因此而失控凌乱 , 在细节处仍然可以见到筋骨凝练 , 饱含一种凌厉;而在笔画的转折处也能做到遒丽而自然 。
愤怒之情通过浓重的杀笔而发出 , 势尽之时戛然而止;运笔连绵处 , 力不断而痛快淋漓 , 好似长江大河直下 , 一泻千里而不绝 。 每一笔都是回忆中的时间线索 , 每一个牵丝都是那绵绵不绝的痛 , 国仇家恨汇聚于笔端 , 写之却仍不失精准 , 可见颜真卿书法功力之深厚 , 丝毫未因浓重情感而失控 。

『书画相约』书法家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是观点还是笑点,是表达还是表演?
本文插图

好的艺术作品 , 是形质相合的 , 内容和形式在同一时间点表达出来 , 表达对反贼之恨 , 一如“何图逆贼开衅”一句 , 绵绵不断绝 , 如同一连串好不喘息的控诉 。

『书画相约』书法家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是观点还是笑点,是表达还是表演?
本文插图

痛苦 , 是一种失望
痛苦不仅仅表达一种愤怒 , 痛苦还是一种失望甚至绝望 。 颜真卿此幅作品 , 用了很多渴涩生动的墨法 。 即所谓的渴笔 , 笔少水的润泽 , 仅存墨的浓郁 , 与纸张产生较强的摩擦 。 则出现这种渴笔的效果 。 加上所用的纸张是麻纸 , 故而墨色更显浓重而枯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