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保健』心理学家: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不需要社交


我们会发现自己身边总有一部分人 , 他们性格活泼开朗大方 , 在朋友聚会时总是最活跃的 , 与陌生人也能很快打成一片;另一部分人则沉默寡言 , 不善于与人交流 , 在与陌生人相处时往往表现得非常害羞 , 有的还出现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
对于这个问题 , 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医师、心理学家荣格Jung(1875—1961)提出了人类心理类型说 , 指出了八种不同的人类心理类型 , 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特质划分为两大方面 , 即内倾型与外倾型(即我们常说的内向型与外向型人格) 。

『心理保健』心理学家: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不需要社交
本文插图

对社交呈现低需求
在荣格看来 , 内倾型特质的人 , 对社交的需求程度很低 , 他们主要通过自身的思想与精神来获得自我认同与内心的满足感 , 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十分丰富细腻 , 喜欢深入思考 , 而对外则表现出较差的刺激响应与低社交弹性 。
由于在现代社会的很多场合 , 性格外向的人比内向者更有优势 , 因此在大众的意识里 , 内向型性格是一种存在缺陷的性格 , 他们往往缺乏交际能力 , 无法给人留下好印象 , 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性格 。

『心理保健』心理学家: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不需要社交
本文插图

强迫内向者社交:高耗能行为
不过 , 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 , 让内向的人强行尝试融入集体 , 对个人与集体而言都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 社交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极其“高耗能”的行为 , 因此就算让内向性格的人适应了频繁的社交 , 在他们内心生出也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 现代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认为 , 不必强求内向性格的人拥有外向的特质 , 因为这类人本身就不需要与人有过多交流 。
那么 , 内向性格的人如何获得内心的自我满足呢?答案是:“自我互动” 。 这个概念在布鲁默(Herbert Blumer)的著作《象征性互动论》中被首次提出 , 在心理学中 , 自我互动被认为是自我意识形成、觉醒的过程 , 它最终将导致自我认同感的出现 。

『心理保健』心理学家: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不需要社交
本文插图

因此 , 内向性格的人通过信息的内向传播来实现自我互动 , 这样一来就算缺乏与他人的交流 , 也能在内心构建相对紧密的“社会联系” 。 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 , 他们则普遍认为是无趣而令人厌倦的 。 因此 , 比起与他人在一起互动 , 他们更加喜欢独处 , 喜欢相对安静、无人打扰的环境 。
荣格也认为 , 内向型人格的心理能量更主要指向于事物的本质而非外在表现 , 他们注重内心的感受和对事物独特的幻想 , 对于一件事也更喜欢追本溯源 , 因此 , 他们更适合相对孤独的环境 , 因为这会让他们内心宁静 。

『心理保健』心理学家: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不需要社交
本文插图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就有疑问了: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呢?大多数人认为主要与原生家庭环境有关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在大量研究之后认为 , 性格的外向程度受到遗传因子与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 , 一旦形成就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 不会被轻易改变 。
不过令内向者尴尬的是 , 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表现出极强的外倾性 , 性格内向的人毕竟占少数 , 他们就成为了社会大众所批判与排挤的对象 , 承受着来自于家庭与社会的压力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内向性格的人会有强烈改变自我的欲望 , 而这种改变往往伴随着痛苦与挣扎 。
『心理保健』心理学家: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不需要社交
本文插图

因此 , 内向性格的人并不是害怕与人交往 , 而是他们根本不用与人交往 , 他们的内心满足感并不依赖于建立社交关系 , 有一个能思考的环境就足够的 。 同时 , 内向的人并不意味着没有朋友 , 只是他们的交友方式更独特 , 选择性更强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