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历史 | 100条典故,读懂半个中国( 二 )


19、“ 三家分晋”:春秋时期 , 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 , 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 , 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
20、 商鞅变法:商鞅(yang) , 原名公孙鞅 , 秦孝公期间 , 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 , 但因执法惹了太子 , 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 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 , 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 , 献谗言于魏帝 , 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 , 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 , 后有“ 围魏救赵”的事迹 , 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 , 诛杀了庞涓 , “害人之心不可有 , 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 。孙膑著有 《孙膑兵法》 。
22、 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
23、自秦孝公起 , 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 , 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 合纵”抗秦 , 秦谋士张仪“ 连横”散联盟 , 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24、屈原投江 , 屈原名平 , 楚国王室贵族 , 我国伟大的诗人 , 政治家、思想家 , 爱国人士 , 因遭谗言被流放 , 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 , 抱石自投汨(mi)罗江 , 百姓乘舟寻尸不遇 , 为防鱼儿蚕食 , 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 , 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 。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 , 被后人整理为 《楚辞》流传至今 。
25、蔺相如 完璧归赵 , 廉颇(po) 负荆请罪 。
26、赵括 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 , 老将廉颇据守 , 秦无策 , 后秦使离间之计 , 调离了廉颇 , 赵国任赵括统兵 , 此人只识纸上谈兵 , 并无实战之能 , 被秦将白起打败 , 40万赵兵 , 除240名年幼者 , 全部被坑杀于长平 , 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
27、 毛遂自荐:毛遂 , 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 , 因秦攻打赵国时 , 说服楚国合纵抗秦 , 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 , “颖”指锥子的柄 。
28、信陵君 窃符救赵:战国时期 , 秦国围攻赵都邯郸 , 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 , 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 , 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 , 信陵君窃取兵符 , 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 , 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
29、 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 , 灭韩、赵 , 并攻占燕国 , 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 , “图穷匕见” , 刺杀未果 , 丢了性命 , 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
30、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 , 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 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 , 自称“始皇帝” ,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 , 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 地方实行郡县制 , 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 , “书同文、车同轨” , 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 , 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 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 , 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 , 横征暴敛 , 导致民不聊生 , 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 , 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 , 即秦二世 , 在郎中令赵高(有“ 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 , 变本加厉 , 继续兴建阿房宫 , 民不聊生 , 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 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 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 , 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 , 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 , 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 , 并在巨鹿一战 , 破釜沉舟 , 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 , 扭转了反秦战局 。
典故■历史 | 100条典故,读懂半个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