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些女性享受随意的性生活,有些女性却无法想象没有承诺的性生活

其实提者问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临床上(为什么会有随意的性行为,或者有“在不愿意或感觉不好的情况下,多次和他人发生性关系,等),其实是很难有一个非常周全的解释的,至少在我看过的心理学和各种两性书籍中,很少有整理概括的,我就狗胆用我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1.两种力量
这里两种的”力量“,可以理解为个体身上截然不同的两种认知信念和心理需要。
第一种力量,即矜持/保守。(要有承诺的)“作为女孩子,我要保守点/矜持点的好。”,这样的认知信念,来源于(封建)历史,代代相传,基本属于一种普世价值观。之因为如此做,是因为这会让男性有一定的付出,可以珍惜情感。其本质,是一种女性择偶维系情感的策略。
第二种力量,即随意/开放。(不要承诺的)历史发生了变化,女权主义/婚恋市场的变化与演进,让部分女性的思路活跃起来。我们有和男性一样的心理需要(情色/金钱/权利等),我们是否可以用男孩的思维模式来恋爱?为什么不可以做出尝试呢?那么,这里产生了新的认知和价值观:平等的,性爱分离的,等等。同样,它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择偶策略:大胆试错,小步快走;大网撒鱼,重点培养;身心先足,关系后定。
2.第二种力量产生的本质
在一些社会学家的眼里看来,这其实是人类从封建保守转到多元开放中留下的遗留问题,即,自由恋爱,女性其实处于弱势地位。
a.传统思想的束缚,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等等各种论调
b.基因遗传,张爱玲的一句话, 通往女人心的路是阴道。
c.经济地位等客观社会环境
d.黄金生育年龄
等其他诸多因素,造成了女性处于一个相对于男性劣势的处境。
原有的平衡:封建保守——媒妁之言——矜持的力量。但先决的条件被打破以后,即:
多元开放——自由恋爱——什么?
这里的“什么”,其实被空缺了出来。人类历史没有告诉女性答案。那么什么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呢?既然是自由恋爱,那么原本被压抑的真实的女性需要,不由自主的占据主导:
a.性满足的需要(例如,渡边淳一的理论)
b.情感的需要(例如,杨冰阳剪刀石头布的理论)
c.生存的需要(不解释,男人秒懂)
d.亲密的需要(亲密关系理论)
等等,无论男人如何评价女人的这些需要,
积极的,勇敢/果决/自我坦诚/爱自己的,
中性的,女权的/社会性的,
消极的,虚荣的/绿茶婊的/放荡的,
这些需要,就是客观存在的,是再次被唤醒的!
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不再被压抑,平衡被打破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女性来说,急需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那么,第二种力量,成了这个新环境下,女性带有本性意味的新尝试。
3.两种力量的关系
第二种力量,犹如我说的,是本性,所以这就意味着,这是一种,冲动(念头),无论对于性含有什么样的看法,什么样的评判。
第一种力量,它是经验与总结,是代价与利益,经过千百年来的一次平衡策略,那么其实也意味着是一种:抑制。
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这两种力量的第一种关系:矛盾的。
人的大脑本身就是具有抑制性的特点,我们不可能一有念头,不经过抑制,立马行动的。如果缺少了"大脑抑制“那么,就是灵活过了头了,人格学说就会用边缘性这样的贬义词汇来形容,严重的是人格障碍。(念头——抑制。)
抑制了原有的念头,就会产生新的念头,因为大脑具有灵活性/情绪具有流动性。比如,他很帅,我想和他发生性关系——不行,那显得我太随便了。——要不我让我自己喝醉吧,或者等他送我礼物的时候吧。(念头——抑制——念头)
抑制久了,被身边的人和社会,包括诱惑在内的影响,念头反而被唤起,如,罗密欧朱丽叶效应。举例,严格管教孩子不能早恋——叛逆,早恋,性尝试。(抑制——念头)
接着说下去,孩子早恋很快又会受到外在的压力,自身恋商的不足,客观情况的分离,等,(抑制——念头——抑制)
通过这样的举例,其实也不难发现,无论处于主观的/客观的,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随意的与有承诺的性生活之间差异本质
古代也是有妓院 红杏出墙 西门庆与潘金莲,即关于性的某些需要仍旧是人的本性,那么,第一种力量,这种普世策略,其实就是一种,念头与抑制的平衡状态。
在原有的封建保守环境里,不得不说,第一种力量,的确是一种最优选择。问题是,大环境的改变,念头与抑制的这种平衡,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所看到的随意的性,其实只是念头变大,抑制变小的现象(策略选择,无论有意识无意识。)。但其实,也有抑制变大,念头变小的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也很常见,简单举例,童年性侵,讨厌男人;第一次性体验极度糟糕,造成之后性冷淡,等。)
5.关于原生家庭等精神分析
提问者用原生家庭这个角度来看待,性的随意性,背后是暗含了精神分析和道德评价的,其实未免有心理分析过度的情况。当然,我也不否定,的确存在原生家庭的影响的情况,举例,
a.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对性采取享乐主义态度
b.自卑心理,害怕恋爱中不能满足对方不满,害怕无法满足他人的要求
c.主动性不足,情绪易内倾,偏向讨好他人,包括性
d.好竞争,吹毛求疵,不知如何表达,完美主义下不知如何性拒绝
e.身份与角色的困惑,需要不断地恋爱,新的性生活、物质等。
如果,继续借助精神分析的角度,那么童年经历以及后天一些遭遇,也会有所影响,举例,
a.学业困难,空虚感,促成性的随意性
b.被排斥,较多多的性伴侣因此获得被接纳感
c.不被理解,促成性格放荡随性
d.过度期待,假性人格,性用来逃避内心的焦虑或者恐惧。(消极手段)
e.不公平感,性代表向世人宣战。
f.高智力,随意的性用以证明与普通人的不同。
g.过度抑制,性代表存在感的满足。
h.家庭婚姻的失败,随意的性获得慰藉感。
i.亲密激情边际效益递减,随意的性代表刺激感。
用投射、移情、防御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把人潜在的看成了“病态的”、“具有缺陷的”,但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很多人选择第二种策略,并没有任何心理上的问题。
6.女性本矜持
没有一个女人会(原本)否定,矜持是重要的。自尊自爱、亲密需要承诺(爱的三元理论)这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道德规范、基因遗传等诸多因素。所以,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好,在我看来,但就随意的性和有承诺的性,女人的本性都是矜持的。哪怕生长在一个母亲靠性谋生,哪怕母亲要女儿一起用性谋生的家庭里。
7.关于新念头
因为女人本矜持,所以念头——抑制,这部分可以隐去,由于念头被抑制的不足够所产生的新念头,才是,第二种策略选择的动因。因此,(念头——抑制——)新念头才是重点讨论的部分。
先,简单再带一句,抑制的不足造成的原因,放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微观的,自身的,第五部分已经简单探讨过,但有过度之嫌。如果放在宏观的,那就是社会问题了,即女性也自发地意识到,原有的第一种策略已经不解决婚恋中弱势地位的处境。所以,个人意见,无论那种策略,都是没有优劣的、对错的。
那么产生的新的社会性的念头是是什么?念头背后的现实是什么?这就要在社会学的角度下来看。我也不能一一罗列,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仕,简单举例,
a.男性承诺的缺失与不足
这个不难理解,学校教育语数外,没有在道德品质上足够强调此点。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母,给儿子准备好足够的结婚本钱,是当务之急。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先上船后买票,都是被允许的,尤其是儿子年纪大一点,做父母的更担心的不是儿女有没有结婚对象,而是有没有“花头”。
问有些男性,什么情况下,你愿意结婚?把她肚子搞大了,没办法了。这种思想背后即是表明,承诺的主动性已经大幅下降。当然,更不要说一些,道德感偏低的,玩弄女性的例子了,有的甚至付钱学习如何泡妞。我的很多男性来访者的第一句就是,老师,只要你能帮我推倒(某个群体的,专用词汇),多少钱,你随便开。承诺缺失,男性自发地变成了短期择偶策略的拥护者。
b.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现实
这个不难理解。倒是让我想起了最近听到的一个笑话:公司仓库新来一个实习生,抱怨社会搞不好了,来了一句,到处都是卖身的。边上的老大叔反驳了小青年,“你一个月的实习工资,还没人家一天的工资高,看不起人家什么。人家卖身的,躺着不动,你是卖手的,苦力气。”
c.女性接受亲密认知和行为的多元化
女生之间的亲密分享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的,我们尚且受到电视剧电影的影响,现在的小朋友还要受到动漫二次元的影响。这两性认识,有时候我也是搞不清楚,她们奇怪的想法。这是我之前一次,亲身经历的对话,当时把我也给搞闷了。
“你为什么就和这个男生发生性关系了?”
“身边的女生都有男朋友了,我没有。”
“你继续说下去,男朋友和发生性行为什么关系啊?”
“身边有些女孩子已经不是处女了,我还是处女,很傻的。”
“那为什么选择是他呢,你们第一次见面就。。。”
“不瞒老师说,他长得蛮像兵长的。”
“这是什么鬼啊?”
“老师,你看过《进击的巨人》吗?”
。。。。。。
“你们怎么认识的啊?”
“探探”
“这又是什么鬼东西啊?”
“老师,你真落伍,这是一个社交软件呀。我身边的一些女朋友,都是通过这个软件找到男朋友的。”
“那和陌陌有啥区别啊?”
“玩法不一样”
。。。。。。
故事有点夸张,但是真的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超乎我原本的那些想象。为了这个孩子,我不得不特意看了几集动画片,结果这动画片还有很大的“悬疑”,也饶有兴致地看完了整个第一季。而且还装了探探,玩了几把,结果软件上还撞见不少读者粉丝。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社会现实,它们才是让现代部分女生做出第二种策略选择的根本原因,只是简单分析,不代表以下说的话,是消极的自我防御(合理化、享乐主义等),无关对错:
a.与其男生可以不做承诺,非要人家做出承诺,多掉架子啊。有些女生还对我说,“我要是男的,我肯定也不是个好东西,我也要天天骗小姑娘,出去约炮的。”
b.笑贫不笑娼。发生点性行为,做点小交换,没啥不好的,更何况自己也享受的。身心物质,都满足,没啥不好的。
c.多元化以后,例如,审美角度多元化;好奇心更强;女性怂恿、攀比;冒险性更强,都会成为随意性行为的内在动因。
8.我的观点
第二种策略,对于广大女性是一种无奈策略。但其在当下有一定的市场,甚至远超于,介绍如何发挥女性矜持策略的市场,拥护者更多,因为,它代表了一定的新潮、女权、社会平等,更容易打动女性且有一定的煽动力。但选择第二种策略,看似有好处,其背后对于能胜任这种策略个体的代价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即女性需要在心理方面,尤其是积极心理方面,远高于男性。否则,现实如此,
a.坏男人更有市场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是基本常识。不反对不否定女人需要这种“坏坏”、“浪漫”、“痞子气”“霸道总裁”对于理想伴侣的感觉。但恰恰出于需要和爱的感觉,资源配置会自发地导向和集中在坏男人的一边。这种感觉在新的策略下被放大了,甚至变成了迫切的需要。暂且不说这不符合女性健康心理年龄的发展,就其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其实对于社会以及个体的伤害也是无法估量的。自身健康安全的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等,其实不用我多说,看看法制新闻,每天都在上演。
b.好男人也变成坏男人
说到资源配置,那就得扯出经济学,双方要达成交易,就需要,磨合、博弈、谈判等。男女之间的择偶配对,女性选择第二种策略之时,也就开始在挖空心思研究男女交易时的“磨合、博弈和谈判”的技巧之时。
原有的第一种策略,就像计划经济,张三和李四,说配对也就配对了。第二种策略则为了顺应这种带有市场经济意味的婚恋市场,且人性本来就害怕承担风险,讨厌损失,女性自然而然地会把“不卖亏”看作是配置问题中的第一问题,因此大有女性问我,“老师,如何让他对我做出更大的投资?”
交易地感觉,被无意识地加强,那么有意无意地削弱了亲密感、道德感、伦理感、尊重感、接纳感等各种人的其它基本情感需要。试问,男人的 承诺下降了,女人尚且如此,那么,女人的情感下降了,男人会变成什么样的?最直观的就是,配对的交易成本双方都大幅度地上涨,而情感与信任作为配对的背书的作用减少,配对的持久性变得更弱。
好男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忍情感上的重负和压抑,不忍经济上的快速消耗,不忍同样缺少的“承诺和尊重”,选择分手,而女人还浑然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用一句又遇到了“渣男”简单归因一翻。就此想想,多少好男人会因此就被定义成了“坏男人”了。或者这样说,男人的坏也是女人的精,教出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