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铁幕两侧的反思:为什么他们都放弃了重型坦克?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 ,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将世界上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划分为两大阵营 。 对抗由昔日血流成河的鏖战变为铁幕两侧的对峙 , 热战也从本国军队的直接短兵相接转化成小打小闹不断的代理人战争 。 那么 , 作为现代地面战场最重要的兵器之一 , 坦克 , 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
细数重型坦克的活跃年代 , 其实也就是从二战初期开始 。 从叱咤风云、让盟军闻风丧胆的“虎”式 , 到重炮摧枯拉朽的IS-2 , 或是姗姗来迟、战后就被重定义为中型坦克的M26潘兴 , 反映的都是制造国对坦克这种兵器的用途与调度思路 。 在往期文章《末代重坦三杰——M103、征服者与T-10》中 , 我们就曾经以半玩笑的口吻浅谈过重型坦克的局限性 ,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作更深入的探讨 。
『坦克』铁幕两侧的反思:为什么他们都放弃了重型坦克?
文章图片

铁幕两侧紧张对峙的M48与T55 , 双方相距不足100米
何为重型坦克?重 , 则意味着其吨位绝对不轻 , 但究竟为什么重?炮大?装甲厚?在二战及其后的十年间 , 重型坦克即意味着重甲巨炮 , 其意义就在于强大的火力与优秀的防护 , 然而要实现这两点 , 真的需要这么重吗?
二战期间 , 提升火力的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就是提升火炮的口径或者管身长度 。 前有粗犷的KV-2和IS-2 , 后有71倍径的虎王与55倍径的17磅炮的丘吉尔黑亲王 。 另一方面 , 防护性能 , 也主要是以直接加厚装甲厚度为主 。 简单粗暴地加厚装甲 , 也使得坦克的吨位直线上升 , 但其防护性能却未必有等价的增加 。
『坦克』铁幕两侧的反思:为什么他们都放弃了重型坦克?
文章图片

 
英国博文顿博物馆里唯一一辆现存的丘吉尔黑亲王 , 已被修复至可开动状态
除了最尖锐的火力和防护因素 , 另一个导致重型坦克之所以“重”的原因也是许多设计的不合理 , 德国人偏爱的传动装置下置设计 , 变相增加了坦克的高度 , 极大地浪费了吨位;英国人按照一战思想设计的丘吉尔坦克 , 其车体布置极其不科学 , 原先准备安装于车体两侧的副炮取消后 , 车内空间仍然捉襟见肘 , 且在发动机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一再加厚装甲 , 致其机动性极其恶劣 。
然而 , 科技在进步 , 工程师们慢慢也发现了可以提升火力和防御性能的同时使得坦克不那么“重”的办法 。
除了对炮管的尺寸做手脚 , 炮管的加工工艺、炮弹战斗部设计、发射药能量都会很显著地影响坦克炮的威力 。 英国皇家兵工厂的105毫米L7线膛炮可以说是最经典的坦克炮之一 , 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可以是说是英国作为坦克的发明国的最佳作品 。 二战中坦克普遍没有专用的主炮 , 都是将牵引式火炮、防空炮甚至舰炮简单修改后装车 , 其设计之初也没有专门考虑到坦克上应用的细节 。 L7线膛炮是在20磅炮基础上设计的专用坦克炮 , 通过优化发射药和高效的驻退机构 , 保留了与更小口径的20磅炮相同的后座行程 , 间接避免了对更大尺寸炮塔的需求 , 同时在管身长度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有着更佳的穿甲深度 。 采用管身自紧工艺的L7线膛炮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 , 允许使用能量更大的发射药 , 以更高的初速发射动能弹以达成更高的穿深 。 L7在发射后期改进型的M833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时 , 可以达到490毫米的RHA穿深(1983年数据) , 甚至高于口径更大、炮管更长更重、采用沉重的分装式炮弹的120毫米M58/L1A1(分别装在于M103和FV214征服者重型坦克上 , 来源于美制120毫米防空炮) 。
『坦克』铁幕两侧的反思:为什么他们都放弃了重型坦克?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