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马路临工”的自救与突围( 二 )


3月13日 , 中心终于迎来复工后第一批用工对接 ,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
以前“挑”着干 , 现在“求”着干
近一个月来 , 在和用工方、临工的交流中 , 宋凡和同事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变化 。
这些天 , 宋凡经常接到临工电话 , 表示想去制造企业流水线工作 。 “以前 , 谈到去制造业工厂干长期工 , 他们都会挑 , 工资低了不干 。 现在不敢挑了 , 怕岗位没了啊!”
吴国军也注意到这一现象 。 疫情以前 , 谈到去工厂工作 , 很多临工都是“摇头不愿意” 。 “工厂管理较严格 , 不是日结工资 , 十几块钱一小时的工资 , 临工‘看不上’ , 他们宁愿等 , 都要等日结日清的工作 , 现在不一样了 , 有工作干就不错了 。 ”
他介绍 , 就在前几天 , 中心对接高新区一家生产口罩的工厂 , 输送了几个40岁左右的工人 , 从事简易的整理、装袋工作 , 大伙都表示很满意 , 愿意继续干 。
装修工老陈向记者解释 , 临工大多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 希望有事时能走得开 , 尤其农忙时要回家务农 , 但是厂里不太自由 , 还要“打卡” , 请假也麻烦 , 因此 , 不想去工厂里做长期工 。
宋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 临工分为大工和小工 。 像钢筋工、泥瓦匠、架子工这样的大工 , 一天能赚三四百元左右 , 一个月干20天 , 就能收入7千元 。 小工是做卸货、搬运等辅助工作 , 一天160元到220元不等 。 在工厂做一个月长期工 , 收入约四五千元 , 因此 , 长期工并不受大多数民工青睐 。
合肥俊建神铁商贸有限公司一直在该中心招聘临时电焊工、辅助小工 , 但很难招到长期学徒 。 招聘负责人陈俊介绍 , 之前一直希望招长期工 , 短期电焊工的工资一般在一天300至400元 。
“最近发现 , 焊工的报价明显降低了 , 一般在270元一天 , 也有不少年轻小伙子愿意去做学徒工 。 此外 , 愿意按月结算费用的小工明显多了 。 ”陈俊表示 。
“如果有机会 , 也试试去工厂里干个半个月20天 , 干一天总比闲一天好 , 挣一点儿算一点儿 。 ”老陈向记者坦言 。
“当下 , 反而是小工感到忧虑 , 因为没有过硬技术在手 , 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 ”宋凡认为 , 疫情过后 , 随着就业形势变化 , 临工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会增强 , 他们会主动顺应市场 , 甚至会主动寻求技能提升 , 这将会是疫情带来的最大改变 。
“如果竞争力不行 , 就面临待岗 , 无论大工、小工 , 都要有诚恳的工作态度 , 追求精益求精 , 不能挑三拣四 , 珍惜每次干活儿的机会 , 更要有职业化的思维、意识和习惯 , 适应单位和企业的规矩、标准 , 才能赢得更多用工单位的信任 。 ”宋凡补充说 。
转变就业观念 , 疫情成了“催化剂”
长期以来 , 宋凡和他的同事一直呼吁临工改变就业观念 , 倡导短工变长工 , 小工变技术工 , 摆脱“不稳定”工作状态 。 “凑巧 , 疫情反倒成了‘催化剂’ , 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转变 。 ”
“中心临工一般输送至建筑类辅助工种、家政服务类工作 , 只有少部分技术能手输送到生产制造类企业 。 ”他告诉记者 , 这几年来 , 只要一有机会 , 工作人员就会苦口婆心劝说临工适应就业形势变化 , 主动谋变 。
为何宋凡等人一直如此执着?
实际上 , 马路临工潮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一个侧影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城市大建设又扩大了用工需求 , 马路临工潮随之出现 。 20世纪初 , 由于交通便利 , 合肥包河区凌大塘附近逐渐形成民工聚集地 , 高峰时 , 每天有五六千名临工聚集 , 工人每天“打游击”找工作 。
“临工之间邻里带乡亲、哥哥带弟弟、亲戚带朋友 , 人越聚越多 , 形成了临工劳务市场 。 ”宋凡至今难忘 , 凌晨四五点 , 民工兄弟们拿着榔头、锤子、水桶等工具 , 成群结队站在马路边 , 伸着脖子张望 , 期盼用工方到来的情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