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型■血浆治疗:最早可追溯一百多年前 局限性不容忽视

危重型■血浆治疗:最早可追溯一百多年前 局限性不容忽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光明图片
近期有媒体报道 ,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使用了“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后 , 病情明显好转 。随后 , 血浆治疗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 , 也增加了“恢复期血浆治疗” , 并建议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那么 , 血浆治疗的原理是什么?该疗法能否出奇制胜?对捐献血浆的人来说会不会有身体损害?
血浆治疗最早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血浆治疗并非新生事物 , 最早的康复期血浆治疗尝试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 。
1890年 , 德国科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和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将脱毒的白喉毒素(白喉杆菌释放的一种蛋白质)或破伤风毒素(破伤风杆菌释放的一种蛋白质) , 注射到动物的体内后 , 在动物血清中发现一种可中和毒素的物质 , 该物质可以阻止白喉或者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性 。他们将其称为抗毒素 ,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抗体 。同年12月16日 , 法国细菌学和病理学家查理·里歇特从注射了结核杆菌的狗的血液中 , 制备出血清 , 在巴黎第一次尝试采用狗血清注射 , 用于治疗肺结核 , 并取得成功 。此举标志着人类可以采用血清或者血浆来治疗传染性疾病 。
在此基础上 , 1891年 , 在柏林大学附属诊疗所的儿科病房 , 贝林给一位白喉病患儿注射了含有白喉抗毒素 , 即抗白喉毒素的抗体的血清 。第二天 , 患儿的病情出现明显好转 。而采用此方法 , 1892年柏林儿童医院白喉患儿死亡率从48%降至13% 。
事实上 , 血浆治疗本质上就是抗体治疗 。具体来说 , 当病毒感染人体时 , 人体免疫系统针对入侵的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 激活的B细胞产生抗体 , 并释放进入血液中;当病人康复时 , 其血清或者血浆中即含有针对病毒的抗体 。贝林等人开辟了血清/血浆疗法 , 主要还是针对细菌感染 。血浆治疗也逐渐被运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尝试性治疗 , 例如西班牙流感、麻疹、阿根廷出血热、水痘、巨细胞病毒和细小病毒等病毒感染 。
效果较好但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近二十年来 , 在不少重大疫情中 , 例如SARS , H5N1、H7N9禽流感 ,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埃博拉等病毒暴发时 , 都有康复期血浆治疗的身影 。在SARS期间 , 香港威尔士王子医院采用康复患者的血清对重症SARS患者给予治疗 , 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小规模的探究 。2015年 , 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采用康复者血浆 , 对8例重症H7N9患者给予过治疗 。
的确 , 历史上 , 血清和血浆治疗给人类疾病防治作出重大贡献 。但是 , 自其诞生起 , 这种医学方法在实践中远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中 , 科学家们意识到 , 该疗法存在血浆中抗体浓度过低导致疗效不佳等系列问题 。
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 因为没有特效药 , 所以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加入了血浆疗法 , 针对重症病人使用 。新冠病毒感染后 , 治愈者的恢复期血浆中含有新冠病毒抗体 , 可帮助重症患者达到临床救治效果 。但现在只是小规模使用 , 大规模使用的话 , 还需要看临床应用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
需要强调的是 , 对于新冠肺炎 , 太多希望寄托于抗体 , 但随着免疫学的发展 , 人们认识到 , 抗体并非我们简单理解的那样 。很多人认为 , 机体只要有了抗体就能够将病毒清除 , 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理解 。对于抗体的复杂性 , 甚至对其可能加重疾病的一面 , 我们都需要有足够的认识 。新型冠状病毒快速增殖复制的病原体 , 与机体发生非常复杂而动态的互动 , 血浆治疗不再是简单的抗体中和毒素的问题 , 而且在感染不同阶段进行干预 , 难度也大有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