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二 )


不仅如此,村落文化娱乐活动还可以破解如何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传递到农户和村民的难题 。有些地方把政府的惠农政策、法律知识、国家大事等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村民在娱乐的同时理解并接受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此外,乡村文化建设在增强农民的凝聚力,重现乡村生机,进一步实现乡村整合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在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中村民获得了集体荣誉感,强化了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恢复乡村的活力 。 
乡村文化在促进交流信息、密切感情、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发挥作用空间 。就是像乡村环境整治这样的工程,也可以从传统乡村文化中汲取智慧,受到启发 。如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依托乡村作为实现循环利用的节点,乡村的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维系乡村低碳生活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今天的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人畜排泄物的消化等,如果能遵守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呆板的工程思维,不仅节省投入和运营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再利用 。因此,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 
强化乡村教化价值 
村落是一个天然的教化空间,村落教化是通过特定的村落空间结构、特殊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结构发挥作用的 。 
在空间结构方面,乡村是由一个个农户组成的,每个农户不仅空间位置是固定的,而且是开放的 。所谓开放,指农户的大事小情邻里之间基本上都清楚,于是形成了特定的邻里关系和熟人社会,并相应产生了多种熟人社会的规则,如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社会舆论等 。这样的村落形态会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每个人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二是便于村落内的舆论监督 。村落监督现象在传统乡村无处不在,如“街头巷议”作为村落舆论最为常见的形式,对村落成员行为的监督和矫正作用十分显著 。 
在社会结构方面,乡村具有两个结构特征:一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与家族关系 。家有家规、族有族规,一个家庭或家族要维系成员的和谐需要有规矩 。家规是为维护家族秩序,由家族制定并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准则 。把家规凝练成便于传颂和铭记的格言、警句,就成为家训,是对家族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二是以地缘为基础形成的邻里与同乡关系 。由于生产互助、生活互帮、应对突发事件等需要,也因为频繁的互动条件和情感需要,于是形成了与邻为善、守望相助、讲诚信、守信用、远亲不如近邻等文化传统,发挥着引导人向善向上的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对乡村成员的意识和行为发挥作用 。 
乡村劳动是实施教化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农业生产劳动,是帮助劳动者获得知识和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 。一系列优秀品质均可以在农业劳动中获得,如善待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劳动的艰辛,锻炼耐力与忍耐力,培养诚实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培养感恩和祈福的情操以及关爱生命等品质;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协作与互助的品质等 。 
【利用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高乡村的治理能力,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乡村的自治与德治资源,形成有效化解乡村矛盾和问题的机制 。要利用乡村教化价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教化机制,从最小单元、最小细胞抓起,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工作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效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