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这些频频“聚会”的老板究竟想干嘛?( 四 )




-体重保持在73公斤或以下
-每周“当晚入睡”不少于5天
-每个月精读一本书 , 并写读书笔记发给伟俊监督
-每个月保证喝红酒平均少于400毫升
……

根据目标的种类 , 张伟俊把大家分成四个小小组 , 健康组里包括所有人 , 后三个小组每组有6-7位成员 。 这个「年度计划」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年初制定目标 , 年中持续跟进 , 年终复盘讨论 。

对这群平时“只管人、没人管”的大佬们来说 , 这的确有些罕见 , 有点像是他们对这个集体主动地“让渡”了自己被监督的权力 , 从平时规则的设计者、制定者的角色里跳出来 , 也体验了一下做规则的遵守者是什么滋味 。

03


功夫在会外


组织线上交流会 , 张伟俊的心法是两句话:内容时效性 , 流程结构化 。

疫情下,这些频频“聚会”的老板究竟想干嘛?
文章图片

注:
照片拍摄于
2019年11月线下
活动


与线下相比 , 线上会议在议题的选择上的时效性特别凸显 , 只有讨论大家眼下最关切、最重要的问题 , 才能赢得所有人的参与和注意力 。

每次会议主题的方向是他根据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 , 和他了解到企业碰到的挑战和问题 , 找几个人先议一下 , 然后一般出三个选题让大家投票决定的 。 对被邀的嘉宾 , 他总是反复强调小组成员的特点 , 反复强调线上怎么讲言简意赅 , 甚至有时还需要彩排试讲 。



流程的结构化则是另一门学问 , 线上会议的场景 , 如果让一个人即兴发言超过5分钟 , 其他人的注意力可能就散了 , 因此 , 需要把大家平时可以自由随意说的 , 结构化地去拆解成一点一点的小话题 。

疫情下,这些频频“聚会”的老板究竟想干嘛?
文章图片
注:
照片拍摄于
2019年11月线下
活动


打个比方 , 就“复工”的话题 , 一般的会议是让参会人轮流每人讲3分钟或者5分钟 , 但这些人不是 。 张伟俊把大话题拆成了三个子话题 , 老板们分三轮来交流:1.目前的复工率(百分比);2.你了解到的涉及复工的当地政策;3.你企业在复工时碰到的问题和正在采取的对策 。

假如有人一次性的从第1话题直接跳到第2、第3话题 , 就会被坚决打住 。

用这种方法来让大家的交流聚焦 , 并且迫使每个人的发言都短小精悍 , 时刻保持着参与感 。

作为一个年过花甲的“电脑小白” , 张伟俊其实对线上会议的技术应用心里完全没底 。

为了战胜自己的恐慌心理 , 他提前一周让所有老板的秘书们先开准备会 , 以确保设备和网络无误 。 有组员提议用视频而非语音 , 他也进行了测试 , 但是感觉视频视觉的部分反而可能影响专注力 , 所以决定还是用语音 。 在技术上的尝试方面 , 他显得特别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

会议前做足了准备 , 微信群里反复通知、强调:“别忘了给手机充满电” , “找个信号好的地方”……到会议中 , 就把一切交给流程 。 张伟俊的心思就不再太多放在内容上 , 不做什么结论:“疫情下如何做企业是他们的事儿 , 关注这个小组的氛围、气场是我的事儿 。 “

什么是“氛围”、是“气场”?

在线上会议的场景 , 我们只能观察到一些片面 。

一个小例子 , 是发言次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