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户部巷,苏醒的武汉等您来“过早”( 四 )


有时候 , 他还会写下几句生命的感悟:虽我已入老年 , 但这次疫情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
“我不是不累 , 只是不想当逃兵 。 ”他对采访人员说 , 有时候躺在床上都起不来 , 可是睡一晚上爬起来还是继续顶着干 , 现在想起来也挺自豪 , “毕竟在这关键的时候 , 我为我的社区拼过命!”
如今的户部巷 , 大大小小商铺有300多家 。 突发的疫情 , 让许多店老板都滞留下来 , 他们不能返乡 , 也无法经营 , 一些人自发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
志愿者的工作细小琐碎 , 却又不可或缺 。 他们是“采购员” , 为街坊邻居买菜买药;又是“安全员” , 为社区大街小巷搞消杀;他们有时是“心理疏导师” , 接待来访街坊;有时又是“防护员” , 在卡口蹲守……
45岁的王帮俊来自十堰 , 来户部巷已经二十多年了 , 在自由路经营着一家餐馆 , 取名川娃子牛杂馆 。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 , 不如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 ”
“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女同志 , 购买、分发物资这样的事情自然而然落到我们头上 。 ”“老汉口湖北特产”店铺老板胡先如介绍 , “一次团购就是1000多份 , 肉、米、面、油常常好几吨重 , 基本上靠我们搬运分发 。 ”
一次 , 一位孕妇要生产 , 打电话给社区求援 。 没有电梯 , 只能用担架接力 。 楼梯十分狭窄 , 只能一点一点地腾挪 , 既要保证人员安全 , 又要和时间赛跑……“从五楼抬到一楼 , 在把孕妇送上救护车时 , 衣服全都湿透 。 ”“壹米大薯条”商铺老板王振学说 。
熊先武对志愿者们赞赏有加 , 他们不计得失 , 不惧生死 , 洒汗水 , 抗疲倦 , 受委屈 ,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牢了最后一公里的防控战线 。
沈小妹介绍 , 除了社区工作人员 , 户部巷社区有志愿者48位 , 下沉干部47位 , 单位就近服务社区人员10位 , 大家齐心协力轮流上岗 , 分为团购组、消杀组、巡逻组和应急组 , 全方位保障社区安全和居民健康 。 “到3月中旬 , 我们已经连续20天无新增疫情 , 顺利通过‘无疫情社区(小区)’审核 。 ”
她说 , 等疫情结束 , 应该给每位志愿者的店铺挂一块荣誉牌 。
重启步伐并不轻松
为了打造更好的旅游体验 , 2019年 , 户部巷升级改造 。 从三条主街到背街小巷 , 角角落落都画上了老武汉风情壁画:肩挑背扛的老码头、老堆场 , 纳凉喝茶怡然自乐的老街生活 , 修包、织布、捏面人、吹糖人等民间老手艺……一幅幅栩栩如生 , 身处其中给人一种恍惚的穿越之感 。
“这些画真是绝了 , 点缀之下 , 巷子一下子活了 。 ”鸿翔巷头 , 一位居民对采访人员说 。
易兵坐在一辆三轮车上 , 看着墙上的壁画出神 。 他来自恩施巴东县 , 经营着一家豆皮店 , 封城那天已经赶到高速公路口 , 结果还是被滞留在武汉 。
“十几平方米的店铺一个月租金就超过两万元 。 加上年前储备的原材料变质 , 损失太大了 。 ”易兵想起坏掉的几大筐上千只鸡蛋 , 十分心疼 。
从“武汉过早第一巷” , 到“汉味小吃第一街” , 户部巷已经成为武汉人气最旺的旅游点之一 。 高峰的时候 , 每日游客超过10万人次 。
眼下 , 这些对旅游业高度依赖的店铺 , 很多陷入了困境 。 户部巷烟火气正在重升 , 然而 , 重启的步伐并不轻松 。
“荆源楚味”店主韩燕明来自黄冈蕲春县 , 2015年带着13年打工积攒下来的30多万元钱来到户部巷打拼 , 和朋友合伙经营湖北特产生意 。
见到采访人员时 , 他正筹划着把店铺重新开张 。 店铺里 , 商品摆得整整齐齐 , 但存货已经不多 。 “反正没办法经营 , 索性捐赠给为武汉拼过命的援鄂医疗队 。 ”
韩燕明说 , 疫情导致店铺损失惨重 。 “原本为了分散风险 , 又买下了一家铺子 , 计划正月初三开业的 。 现在成了最大的窟窿 。 3家铺子一个月的租金就将近10万元 , 一个季度不开门 , 就基本相当于十几年的积蓄打了水漂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