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巷■“烟火”户部巷,苏醒的武汉等您来“过早”|草地·神州风物

上世纪50年代 ,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 轮渡码头也更加繁荣 , 这里成为连接三镇的交通要道 , 人气颇旺 , “过早一条街”声名鹊起
因疫情变化“暂停”又“重启”后 , 热气腾腾的“过早”、热气腾腾的户部巷“烟火气”正在归来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皮曙初、李思远
江城四月 , 樱花凋尽 , 春光更暖 。
户部巷的行道树已经绿满枝头 , 春意盎然 。 年轻人穿着家居服打羽毛球 , 老人们戴着口罩在弄堂里踱步 , 街坊们偶尔聚在一起“咵咵天” , 还有人拖着行李箱匆忙返回 , 热干面的香味也在小巷里飘散……
4月8日 , 户部巷人员已有不少人员进出 。 本文图片均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皮曙初摄
武汉烟火味 , 最浓户部巷 。 8日零时起 , 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 城市正在重回正常轨道 。 记者连日里来到户部巷 , 试图从这条百年小巷里 , 探访过去两个多月里究竟经历了什么 , 触摸武汉正在重生的烟火气息 。
过早户部巷
“你们搞么斯啊 , 不要拍照 。 ”大概是误以为记者要曝光 , 老陈喊起来 , 隔着窗子都能感觉出他的怒气 。
3月底 , 记者来到户部巷 。
3月28日 , 居民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街户部巷里行走 。
户部巷广福坊 , 狭窄曲折 , 挂着“武汉热干面”招牌的小店里热气腾腾 , 老陈正忙着煮面 , 一大团煮好的面条摆在案板上 , 冒着热气 。 摊开、抖散、抹油、再摊开……一旁的电扇呼呼地吹着风 , 老陈的额头还是渗出细细的汗珠 。
“这个叫作掸面 , 掸完晾冷 。 吃的时候只需用水焯一下 , 更劲道、不松散 。 ”老陈的女儿圆圆介绍 。 这两天 , 越来越多的老顾客吵吵着“换口味 , 想吃热干面” 。 他们一家就“偷偷”地开了张 , 还特意网购包装袋、封装机 , 做起网上销售 。
“煮这么多 , 卖得完吗?”
“我们家做热干面十几年 , 整条街上的人都爱吃 。 ”老陈的女儿一边把芝麻酱、卤水、萝卜丁、酸豆角进行打包 , 一边说 。 她手脚利索 , 话语间充满着武汉女孩的爽朗 。
过早 , 来一碗香气四溢的热干面 , 是这座城市最具烟火气息的一面 。
“过早户部巷 , 宵夜吉庆街” 。 说到武汉的烟火气 , 不能不说户部巷 。
武汉人将吃早餐称之为“过早” 。 一个“过”字 , 很有气势 , 就像“过年”“过节”一样 , 隆重而富有仪式感 。 他们将早餐“过”得花样百出、名目繁多:汤包、豆皮、油香、面窝、热干面、欢喜坨、锅贴饺、糯米鸡、炒豆丝、糊汤粉……一顿早餐 , 可以吃出上百种花样 。
但是 , 武汉人过早又是不讲究、很草率的 。 早晨出门 , 随便找上一家路边摊 , 往凳子上一坐 , 高喊一声:“老板 , 来碗热干面 。 ”一顿早餐就算对付了 。 有的人坐也不坐 , 拎上两个面窝、一碗米粉 , 便匆匆赶路 , 边走边吃 。
所以 , 武汉满大街都是过早的摊子 , 门面不大 , 两三口大锅 , 或煮或炸 , 或蒸或煎 , 再摆几张小桌 , 放上酱醋佐料 , 甚至路边随意摆上几把凳子 , 就算是一家早餐店了 。 每天从清晨四五点钟直至上午九十点 , 家家门前川流不息 。
在武汉 , 以早餐特色小吃闻名的 , 当数户部巷 。
户部巷位于老武昌城的中心位置 , 蛇山之北 , 黄鹤楼下 , 东临司门口 , 西临武汉长江大桥下的轮渡码头 。 司门口是老武昌城的行政中心 , 因明代布政局、清代按察司的衙门口而得名 。 正对户部巷的民主路连接司门口与长江码头 , 早在明代就是贯通水陆交通的一条要道 。
在明嘉靖年间《湖广图经志》里有一幅地图 , 上面就清楚地标注着这条狭窄的小巷 。 清代的时候 , 小巷东临负责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的藩署 。 藩署直属户部 , 户部巷因而得名 。 早在清末 , 户部巷名气日盛 , 小巷人家勤劳巧作 , 为南来北往的商客船家提供各种花样的小吃 。


推荐阅读